《光之悦》自序

文:张文光

_MG_6852书名定为《光之悦—我的读书札记》, 灵感来自旧约《圣经》中的一卷书〈传道书〉里的一节经文:“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 (11章7节)。“光”在《圣经》中出现了许多次,其中最出名的,应该的是耶稣的宣告:“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章12节) 。我不否认,本书着重从基督教信仰与其世界观来探讨各种社会与个人生命的课题。分享生命中令人喜悦的人情事物,尤其是因为与神相遇,有神同在的欢愉喜乐。

Light in Autumn

“悦”与“阅”同音,眼明人当会联想到这本书是与阅读有关。这本书收录的多是自己在《文桥》双月刊发表过的一些书籍评论与介绍,以及最近两年所写的文章。

集子分为三辑,第一辑称为“生命之悦”,主要是这一两年来在报章福音版发表的散文。我尝试写一些不再硬梆梆的文章,理由没有别的,只因散文较美,较能感动人。步入中年,理当多点培育美感,多点实践爱的功课;学习欣赏神的创造,多点体验,颂赞神的属性以及他对人无私的爱与眷顾。以感恩的心度日,珍惜身边的人,歌咏人间的美善。这也是这辑文章,以及以后我要写的文章的旨趣。

第二辑“阅读之悦”则包括了对本地著名基督徒作家晨砚,以及享誉国际的美文大家张晓风之作品的一点评述。其中也包括了对已故杨牧谷博士的怀念与致敬。此外,我也把一些教导人如何阅读的文章加入。

第三辑称为“信仰之悦”,多数是多年前曾经发表在《文桥》双月刊的文章。重点是介绍一些基督教的灵修著作,探讨基督信仰的实践,包括如何面对困扰华人基督徒的祭祖问题。相信对走在信仰道路上的朋友们,有点裨益。

在匆匆校对这些文章时,不禁倍加汗颜;曾听人家说“悔其少作”,现在才稍微明白箇中意义。集子内的文字多有沙砾,把这些文章结集,是有点野人献曝了。但无论如何,它们还是我生命中的一些痕迹,一点记录,因此也没有做太多修饰了。

2017年4月 (吉隆坡)

不会害怕的畏惧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文:张文光

有一把镰刀,无情的切开情侣的胸膛,砍断了亲人的爱恋,斫伤了哲人的头脑;有一根毒刺,蛰死所有不愿意,但无可避开,一定要碰到它的苍生。这一根毒刺,已经深深地扎入每个人的生命中,到了它自认为合适的时刻,就毫不留情的搅动一番,释放致命的毒素。

1925年俄国诗人叶赛宁(Sergei Yesenin)在一首诗中说:“像消受新的抚爱一样,我也将承受坟墓前的战栗”。同年年尾,诗人在旅馆投缳自尽,得年只有区区的三十。寻死前一天他写了这首诗歌:

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 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 ,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

多么令人伤感的一句:“死去并不新鲜”。但奇怪的,死亡虽然无法避免,我们却甚少去思想死亡,因为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华人是充满忌讳的。

然而,当你突然从医生的眼神中领悟自己患上不治之症;当你来不及闪避眼看就要迎面撞来的车辆,会不会像诗人所说的不由自主地战栗起来?

17世纪的一位英国圣公会牧师,也是说了那句名言 “死亡的钟声不是为别人而响,而是为你”的著名诗人邓约翰(John Donne),就曾经这样战栗过。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最近重读一本叫做《文字的力量》 的翻译书籍,原著为英文的More Than Words 。 书中收集了21位西方基督教作家亲自执笔,介绍一位对自己写作生涯曾产生启蒙影响的前辈作家。其中一篇是著名基督教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所撰写的 〈当他躺着等死〉的文章,文章介绍邓约翰的事迹。 邓约翰原本是天主教徒,于1615年,即43 岁时,归入英国国教圣公会,成为牧师。1621年,当时49岁的邓约翰,被委任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教。两年后,黑死病横扫整个伦敦,死了约四万人,数千人逃往乡间,整个伦敦邻近地区几乎成为鬼蜮。

许多伦敦人涌到邓约翰的教堂,想要听他的解释,为什么瘟疫降临在他们身上。但是他自己也被感染了。六周的时间,邓约翰像是被钉在床上,无法做什么,几乎是躺着等候死神的莅临。就在这个非常时间,邓约翰呢喃着没得到回答的祷告,思索死亡,写了《在紧急际遇中的灵修》(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简称《灵修》)。

患病初期,邓约翰如一般人一样问:为什么是我?他一直问是不是神因为他年轻时放荡的行为而惩罚他?但是他找不到答案。于是他的思考,逐渐转向如何“回应”受苦的问题。在第6章里,描述说他细心观察医生,看到医生的恐惧,而他也与医生一起感到无比地恐惧。甚至很快地,他比医生更加恐惧。他查考《圣经》,发现恐惧是一种抑制,令人窒息的情绪。他因此发出如此的祷告:“全能的神,慈悲的神,一切真正伤痛的神,一切真正喜乐的神,也是一切恐惧,盼望的神,你既然给我一种无法反悔的悔改 repentance),那就请你,也给我一种,我不必害怕的敬畏。”可能英文原文较能表达邓约翰的意思:A fear of which I may not afraid。英文fear字有敬畏,比如敬畏神明的意思。此外,fear 一般上是指害怕的情绪。在这里,邓约翰祈求神给他一个在苦痛中仍然有一种敬畏神的情操。

邓约翰是从《马太福音》最后一章一段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载,得到这种亮光与睿智。这段经文这么说道:“安息日过后,七日的第一日,天快亮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看坟墓。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一个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滚开 ,坐在上面。他的相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看守的人吓得浑身颤抖,甚至和死人一样。天使回应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他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看安放他的地方。快去告诉他的门徒,说他已经从死人中复活了,并且比你们先到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会看见他。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妇女们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为欢喜,跑去告诉他的门徒。忽然,耶稣迎上他们,说:“平安!”她们就上前抱住他的脚拜他。

邓约翰从经文中最后这句:“又害怕,又大为欢喜”得到启示。他说妇女们“那两条又害怕又喜乐的腿”(the two legs of fear and  joy) 是他当追随的模式。他终于发现如果要制服人间的恐惧,包括对死亡的恐惧,惟有敬畏那位已经征服死亡的神。

我个人尚未曾面对病痛,死亡威胁而带来的恐惧。可能不太能理解邓约翰的心灵熬煎,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我记得的很清楚,6年前家母过世时,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永远,什么是永恒。体会到什么是失去; 而更甚的,这种的失去,是永远的,没有什么东西可将它唤回来,无可逆转的。那时,我多么希望母亲生前祷告信主是有效的,而现在她已经回到父神的怀抱中。那时我也第一次理解耶稣应许信靠他的人有永生这个宣告的宝贵。

基督徒相信死亡不是人一生的终结,而只是进入永恒的一扇门; 《圣经新约》形容信耶稣的人之死为“睡觉”,睡觉与死亡肯定不同,因为睡了的人会醒过来。基督教认为人会死是不自然的现象,因为在上帝的创造计划中人原本是不会死的。死的产生,乃是因为人犯了罪。而罪的工价就是死亡。但是死亡不是一个人生命的结束,因为借着耶稣的复活,人类能征服死亡这个最大的敌人,并且要像耶稣一般复活。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耶稣成为代罪羔羊,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是那不可或缺的中心教义。耶稣在十字架代替人类付出罪的代价,死了,但是第三天复活了,击败死亡之前看来所向无敌的权势。〈罗马书〉记载:“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10:9)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用大篇幅讨论死人复活的事,他说: “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15:22)他因此宣告:“死亡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 死亡啊! 你的毒刺在哪里?死亡的毒刺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他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哥林多前书〉15:55-57)因此,凡是相信耶稣的人,罪就能被神赦免,能与神和好。并在基督里得着“永生”,出死入生。当主耶稣第二次再来时,信靠他的人也必定复活,成为不朽坏。

不管人怎么说,我切实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天堂里,与所爱的人再见。我认信于这种有扎实内容的永恒应许。

(首次发表于2017年4月16日《星洲日报》〈生命树〉版)

 

 

窥探月亮的背后 – – 读翁菀君《月亮背面》有感

文:张文光

月亮是温柔,美丽的。很多人喜欢月亮,我们甚至有赏月的习俗。上个月整个世界还为“超级月亮”着了魔似的。中文诗词歌赋充满了对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天镜、玉兔、嫦娥等。南洋一带的华族,对中国诗歌的原初认识可能是源自 13128538 - landscape photo of moonshine - natural 李太白的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满了“意象”,它可以代表美丽的女人,也用来表达思乡的情感,以及对宇宙永恒的憧憬。 我们都知道“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远离了尘世,最后的归宿是高悬天空的月亮,从人间的角度来看,广寒宫无疑是寂寞的,但毕竟它也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对比短暂的人生,月宫永恒的存在还是好点的。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很自然会地会兴起一种旧时夜色仍在,但亲人安在的感怀。 我们可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然而事实上,“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常出现在中国文学的月亮,很多时候揭示了有限生命的人对一个美丽,永恒归宿的想象。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在明亮月亮背面是什么?

翁菀君以《月亮背面》为书名,蛮有巧思,发人深思。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谦在序文说翁氏的文章,多数是“自掘式的清理”。我喜欢审视内心世界的文章。但是华人作者较少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能坦然面对内心世界的文章,才能真,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文豪苏东波的文章好,读了令人感动,因为它们真实。翁菀君坦白面对那个“躲在月亮背面的自己”,谈祖辈,父母,丈夫,身体,自身荡晃在台北的心路历程。行文熟练,优质文字,简洁中时有出人意表的言语表达。华人作者一般上都不谈私事,尤其是家人的事情。而难能可贵的,书中也涉及华人作者较少触及的课题:死亡。

集子的第一篇文章〈剪时光〉说的是母亲裁缝的一生。 翁氏的母亲,大楷是年过半百的我们的上一代的典型。一生坚毅,“擅长于细活手工,精巧细致的针线活没有一样难倒她。“她能”随心任意地剪,缝,缀,补,就完成一件又一件漂亮的衣裳”(页19)。但是文章结尾时谈到暮年的母亲,生病了,“乘风破浪地划开软布的坚笃信念,突然就在疾病面前破裂一地。” 母亲说:“我不知道。我六神无主。我怕。” 作者谈谈地说:“某次,我鼓起勇气问母亲:“你害怕什么?”母亲说:“ 我怕死后不知要到哪里去。大象无形,有形抑或无形?母亲的回答让我无语。” 文章没有探讨如何安慰母亲。只是说,“炎炎烈日下,母亲缝制的百纳被于风中飞扬,乍看像各种形状与颜色的云彩居于一片。我凝视由无数碎布缝合而成的绚烂,突然明白有些完整也在创造的过程中完成。”(页24)。

17293170 - a photo of the full moon at night

深受孔夫子“未知生,焉知死”教诲的华人,我猜想也没有几个人会在健康的时候去思想死亡的事情。只要好好的努力,如果不能出人头地,也得自力更生,平安无事过一生。那些较有高深教育的,或许抱着这种人生观:尽量地在此生发挥自己潜能,行善;这段人生之旅途的自我完成才是重要的,不需要问形而上的问题,死后到哪里的问题其实也不重要的。典型的中国智慧, 对死亡大而化之。但是问题,芸芸众生有几个睿智如孔夫子?洒脱像老庄? 或多数像翁氏的母亲,在疾病与死亡面前,“乘风破浪地划开软布的坚笃信念,突然就在疾病面前破裂一地。” 月亮的皎洁似乎是永恒的,但皎洁的背面是什么;隐约地我们知道是黑暗。然而,也没有几个人去追问了。就像死亡后往哪里去的问题,我们也不想问。我们可能说“某某回去了!”,加上一阵嚎啕。 但是回哪里?我肯定不是第一个问的人。佛家说,死生无隔,万法随缘。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说法,那是耶稣的说法;他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他也曾说过,他去天堂原是为我们预备地方去。我倒是比较喜欢这种想法:最终,我有个地方去,而在那儿我还能看到我所亲爱的人。

[首次发表于2017年3月7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怠惰–如何克服?

文:张文光

[讲于2017219日原道堂吉隆坡教会早堂青年团契]

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选择“怠惰”或“懒惰”这个题目,是不是当中有许多懒惰的人? (众笑)我查了一些基督教的字典,没有找到“懒惰”这个项目(entry)。还好林鸿信的《加尔文神学》中有一些篇幅谈到怠惰这个主题。

加尔文的怠惰观

加尔文在他的名著《基督教要义》,相当深入地谈论“怠惰”。怠惰英文翻译为sloth, sluggishness, complacency. 原文有“迟钝”的意思。加尔文谈这个题目时,似乎是较多用来描绘未重生的人的光景,解释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来相信神。加尔文提到傲慢,自恃与怠惰使人沉溺与麻木,而拦阻人回应基督的呼召 (参考《基督教要义》,3.12.8 )。

Sunlight and man

人的怠惰自满是信仰基督的一大障碍 (参林鸿信,《加尔文神学》,礼记,1994, 页252)。林鸿信提到说人的怠惰,造成骄傲,而对上帝的呼召没有反应。这些怠惰的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就足够了,无需要上帝。林鸿信说有一次他到美国华盛顿DC拜访一位牧师,牧师与他分享在美国牧会的困难。有一次牧师去探访一位慕道友,没想到吃了闭门羹;这位慕道友对牧师说:“牧师,以后你不必来,我家什么都有,并不欠缺什么!”。这种的生命态度,是一种的自满,不愿意改变,是“怠惰”(参林鸿信,《加尔文神学》,页172)。

巴特的怠惰观

20世纪的大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继承了加尔文的思想,也深入讨论怠惰的观念。他认为怠惰也可以称为“ 邪恶的不行动”( evil inaction)。罪呈现为骄傲(Pride),和怠惰。骄傲多时是做出来,行为的,但是怠惰则是不做东西,没有行动的恶,有时叫inertia。基本上是一种不愿意在基督里或与基督在一起的态度(参巴特的《教会教义学》 Church Dogmatics, IV/2, p.410; 也参林鸿信,《加尔文神学》,页256)。

已经信主的人的怠惰

对于已经信了主的人,怠惰是怎么一回事? 我相信指的是对神的事情无动于衷,对神的诫命,要求没有行动,不去做当作的。

怎样克服怠惰?

要怎样对付怠惰? 加尔文用了一个比喻,如果有一只懒惰,不肯走路的驴子,要他行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鞭子来打他,催促它行走,工作。因此同理,对于怠惰的基督徒,神用律法来加以督促,惩治。

cropped-Lighthouse2.jpg而巴特则认为积极追求“人的成圣”,蒙召作门徒,来得到自由,是克服怠惰的方法(参《教会教义学》 Church Dogmatics, IV/2, p.499; 林鸿信,《加尔文神学》页255)。

你又是如何克服怠惰?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面对懒惰,怠惰的问题;你们可以分享一下,是什么拦阻你前进,或勤劳做事。是不是因为你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没有什么心?

我个人的看法,懒惰的成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是没有人生目标,所以活得不起劲。第二,可能是缺乏纪律,其中包括做事拖拉,迟延的坏习惯。我就针对这两个问题来谈谈,提出一些克服的建议。

人生的目标非常重要

你必须好好想一想你这一生要做什么?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如果觉得“一生”,好像太长了,哪就问问自己,在未来的三至五年中,我要做些什么?

讲个故事,大家都认识“股神” 巴菲特,Warren Buffet。Warren Buffet出身富裕的家庭。在年少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坏,不要读书,逃学,离家出走,甚至和伙伴一起到西尔斯商店偷高尔夫球 – 这已经濒临犯罪的边缘。他的父亲虽然很失望,但并没有大声斥责他,而是鼓励他找回自己的潜能,树立一生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不要浪费青春与能力。

巴菲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就立志要成为富有的人。小小年纪已经懂得投资股票。父亲因此鼓励他,成为一个“最好的投资者”。巴菲特从此努力读书,考进著名大学Columbia 大学。他牢记着他的目标,从此成为历史中著名的股神。

如果你有个目标,就不会懒散,消沉,“堕落”。相反地,你一定会把握时间,积极的过活。

怎样找到你的目标?

目标最好是锁定在你最擅长,做的最好的领域。巴菲特(Warren Buffet)说一匹能数到十的马肯定是一匹很了不起的马,但是这匹马绝对不能成为数学家。因此把精力放在自己最内行,最擅长的领域。其实那一行最好? 老本行也。你最有Passion的事,往往是做得最好的事。如果能找到一份你有兴趣,有Passion,而有高薪水的工作,这是最好的。不然的话,如果做一份高薪 的工作,但是你没有兴趣,Passion,你会做得很辛苦,事倍功半。

但是在拟定目标时,要清楚,兴趣与能力之差别。好画画的人可能很多,但是真正能成为画家,并以此为生的人,却很少。

你的目标将决定你未来的命运,所以必须好好的思想,好好写下来。而写目标需要完成7项任务:

  1. 写下你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最好是你感兴趣,擅长的行业。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回想一下过去生涯中使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也许你的天赋就在哪里。
  2. 列出达到这个目标有什么好处?
  3. 列出可能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4. 列出你需要提升的地方:例如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需要上什么课程等。
  5. 列出可以帮助你的人,跟他们学习。或者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
  6. 制定行动计划,计划必须具体。
  7. 定下达成目标的时限 。

纪律攸关紧要

很多人懒散,可能是因为没有自制(self-control),纪律(discipline)。为什么我的成绩不好?因为我没有固定读书,温习。为什么我不能成功瘦身?因为我馋嘴,乱吃。为什么我的工作没有进展,Deadline 一再错过?因为我有拖延的坏习惯。

自制与纪律是成功不可缺乏的要素。没有纪律你很难达到持续性的成功。很多人成功后,却因为一些坏习惯而毁了。比如赌博,酗酒,甚至沉迷色情。

要怎样培养有纪律的生命?

第一,必须承认你有问题。 Admit your problem. 不要逃避。不要活在一个否认的状况,denial mode。正视问题,处理它。

第二,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参腓力比书3:13-14),不要让过去的失败,妨碍你向前。

第三,不要让感觉,情绪控制你。感觉告诉你要这样做,你要反击,说不,我要做相反的。比如说感觉说:“我不想读书”,“我不想工作”,“我不想读圣经”,“我不想去教会”,“我不想去青年团”等。感觉告诉你:“我想看电视十小时”,“我想整天睡觉”等。你必须与你的感觉争论,反驳它; Talk back to your feelings。 感觉叫你这样做,你就偏偏背道而行。靠着神的恩典,胜过消极的感觉,情绪。〈提多书〉2章11-12 这么说:“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训练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过克己,正直,敬虔的生活。”(和合本修订版)

第四,互相守望,彼此负责(accountable)

如果自己一个人无法克服一些捆绑,哪可能需要找一个人,成为你的守护人,成为你的Buddy, 一起争战。像戒酒的组织Alcoholics Anonymous(AA)所作的那样。

第五,尽量逃避引诱

华里克牧师(Rick Warren)对年轻人说:当你去赴一个约会时,如果你不是遵照预先的计划而行,就是照荷尔蒙的指示而行!因此必须早早计划好你在一个约会中,要做和绝对不要做的事。开始思想自制的时间,不是在车厢后座。(When you go on a date, you will be guided either by your plan or by your glands! So plan what you will do and won’t do on the date. The time to begin thinking about exercising self-control is not in the backseat of a car(see his God’s Power to change your Life, p. 207)。

如果你有不能自制, 有一直要上网的习惯,甚至看不好的东西,那可能是中止安装Internet的时候了。

第六,靠着圣灵的能力,〈 腓立比书〉4 章13节说:“我靠着那加给我 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 〈加拉太书〉5章16节如此教导我们:“你们要顺着圣灵而行,决不可满足肉体的情欲。”

有关拖延的问题

时间的管理首先是自我的管理。Time management is self-management。以上所说的方法都可以用来克服拖延的习惯。我劝大家早点养成写下“必须做的事情”(Things to Do, TTD)的习惯。

如果你还没有日记 (diary),马上去弄一本。不管是纸张的或电子日记(electronic diary )都可以,清清楚楚记录需要做每件事,以及必须做这件事的截止日期。订下至少一个星期的缓冲期(Buffer)。比如说死线(deadline)是3月31日,就把截止日期定在一个星期前,如3月24日。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学习“早做预备”的习惯,这样你的工作效果会更好,成绩会较有水准,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压力(stress)。

先做艰难的事情,把最好的时间留给处理最难的事。小孩吃蛋糕都是先吃有糖精(Icing)的部分,我们大人必须学习不要先吃糖精部分,而是先吃不甜的部分。英文是说eat the frog first.

如果有一件事情一再拖延,那你今天就要咬紧牙根,处理它。Grit your teeth and do it. Get it started,虽然可能开始得不是很好。至少你已经开始,get the ball rolling。一旦开始,自然有自己的动力。

2017年2月20日誊写

天国到了!化平凡为神奇!

文:张文光

[以下是本人在2017年1月22日在原道堂吉隆坡教会早堂讲道之讲章。有增删。]

经文: 马太福音4:17; 5:1-3; 路加福音17:20-21; 约翰福音4:15-16

引言:我们应该怎样过一生

19656943_10211350709095834_1475565798650003913_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我们华人都说要出人头地,自强不息; 努力读书,找份好的职业,然后累积资金做生意,赚大钱。

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所谓的“世纪人”(millenials)是怎样看人生的?想学面书(Facebook)的创办人Mark Zuckenberg, 年级轻轻靠着网际网络成了超级亿万富翁。有者则想快发达,想靠投资股票,地产致富。这些都没错,但是人生就这么多吗? 就只一味“向钱看”吗?

成年人又怎样看人生?那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可能受到科学主义,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就说一切都是物质的;万物都是因为机缘巧合,化学作用而进化而来。比如说196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奖人,Jacques Monod,就曾在1970年出版了一本叫做 Chance and Necessity 的书,倡议一切生物的奇特,都是因为有机体内部的蛋白质,因着酶(Enzymes)的激化作用,而进化而来的。他说生物内部本身,一开始就像有种写好的programme, 一种基础建构 ,促使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元素,能朝着某个目的而进化。他用了一个名词:teleonomy。因此没有所谓的“最终的理由”(Final Cause),或者神的作为。

Photo by Lam Been Koon

一些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他们大概会说,只要努力做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一般的华人的人生观,大概就是不要害人,尽了责任,养大孩子,然后有点积蓄,与老伴到处旅游,开心过晚年就好了。至于死后到哪里,不要问啦 。宗教呀,都是叫人行善的。“神”这回事,信有就有了。信无就无啦。不要太“迷信”。孔夫子不是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吗?

而一些比较豁达的中国文化人,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则说死亡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花开了就会谢,然后果子生出来。生老病死,不过是个自然的过程。 季老写了一篇名作,叫做《二月兰》,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他看到二月兰,应该开时,它们就盛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自然运转,不会因为人类而稍微改变一些些。季老提示我们,对生死要看得透彻;生就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的静美。生与死,最终是遵照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悲的。

基督教怎样看人生

基督教徒相信人是按着神的形象所造。《圣经》第一卷书〈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宣告:“起初, 神创造天地” 。接着在1章 26-28节记载道: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天空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以及地上爬的一切爬行动物。”神就照着他的形象创造人,照着神的形象创造他们;他创造了他们,有男有女。神赐福给他们,神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这地,治理它;要管理海里的鱼,天空的鸟和地上各样活动的生物。”(和合本修订版)

简单的一句话:带出了这几个基督教重要教义:(一)有神 (当然到底有没有神,这个题目需要用大篇幅来另外处理);(二)神创造我们人类;(三)人类与神撇不开关系;(四)人要成为人不能忘记了与神的这个关系;(五)人生存在世,有其“使命” – 即“治理大地”;神学家称之为“文化使命”。

以上是旧约《圣经》的记载,来到新约《圣经》,耶稣又是怎么说呢? 我们都是Christian; 而Christian 必须是相信“基督”Christ的人。基督就是 耶稣, 耶稣就是基督。基督教最终的根基,理据就是耶稣这个人与他的言行。当我们谈我们当如何过此生时,不得不聆听耶稣的教诲。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耶稣说:“我来了,是要羊(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这是记载在〈约翰福音〉第10章第10节的经文中。我称这段经文为Perfect 10。什么是“丰盛”? 《圣经》学者也是《圣经》翻译家吕振中把它翻译为:“我来乃是要使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充盈满溢。”“充盈满溢”,想象一下一坛满溢出来的好酒。或者想象一下,在一个欣欣向荣的青绿草地上,两个健康活泼的小孩在奔跑嬉笑。也想象这幅图象:蜿蜒的葡萄树藤子结满了一串串丰泽晶莹的葡萄。或一棵种在潺潺流水旁的参天树木,青翠的叶子,枝丫挂满果子。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是枯萎,苍白的。相反的,当充满旺盛生命力,潜能尽然得以发挥。华人在节庆都喜欢说:兴啊!旺啊!大概捕抓到“丰盛”其中一二内涵。然而“丰盛”不只限制于物质的丰盈,更重要是表达出生命当像一朵盛开的花,绽放绚丽的意思。在英文中有一个相当贴切的词汇:Flourishing。

天国到了

耶稣来到这个世界上,宣告“天国近了”,有人说他开启了天国。 并邀请我们进入这个“天国”。如果我们我们细心阅读新约《圣经》,就会发现,耶稣在世所宣讲的道理的中心是: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马太福音3章2节这么记载:“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来到4章17节,则是这么说:“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中文圣经是用“天国近了”这个词句;给人一种印象,天国在来临中,但尚未到达。但是如果我们看希腊原文,有关词汇的意思是arrived, 到达的意思。新约学者以及解经家R.T. France将〈马太福音〉4章17节翻译为: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arrived。天国到了!

用个比喻,在座有些年纪较长的,可能经历过没有电流的生活,那时代都是靠煤油灯,蜡烛。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可能非常陌生。但是我们都有经历过电流中断的时刻,我们慌忙地预备蜡烛,把手电筒全面找出来。而没有电,就没有冷气;炎炎长夜,变得非常不舒服,甚至辗转难眠。一旦听到“电来了”,大家都雀跃不已。“天国来到了”,绝对是个令人振奋的宣告。它唤醒我们我们不用再回去哪无力苍白的生活状况;只要我们悔改,愿意谦卑,将主权降服与神,我们就可得到丰盛的生命。就像当电流来了,我们只要把插头插上电源,扭开开关, 就可享受电流那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人会愿意回到点蜡烛,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机,没有ASTRO的日子了。我们的生活因为电来了而改观,同理,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天国到了”而能,也必须彻底改变。

什么是天国

或许我们会问什么是“天国”,简单的说,“天国”就是“神的统治”,是神旨意通行的状况。Kingdom  of God 的强调点应该是God 而不是kingdom。 Kingdom 给人一个“国家疆土” 的感觉。其实天国强调的是Kingship ,王权;统治(Rule);以及主权(Sovereignty)。R.T. France 解释说:”Kingdom of God” denotes the dynamic concept of “God ruling” 。而基督教学者与灵修大师Dallas Willard 说天国指的是:The present available, direct rule of God offered to all humanity in the life of Jesus. We can access it now through Jesus。(参 Dallas Willard,Study Guide to The Divine Conspiracy,  页19)。

天国就是神的旨意的得以自由运行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耶稣教导我们的祷告,第一句就是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耶稣也教导门徒要先求神的国与义。寻求神的国与义就是让神的旨意畅行无阻。

天国是现在的,对你现实生活有冲击

我们一向来所听到的福音是这样:你当信耶稣,因为这样罪就得赦免,我们也因此得永生,死后能上天堂。但是我们在世这段日子,好像跟耶稣没有什么关系。耶稣的教导也好像在我们的日常生命中没有带来任何冲击。

如果我们把天国囿限在将来死后的“天堂”,哪我们就是把丰富的天国福音瘦化了,我们就失去太多了。因为耶稣的本意是我们现在就能拥有“天国”丰盛的生命。天国的冲击是NOW。天国必须冲击,转化,改变你现在的日常的生命。

耶稣邀请我们进入(enter) 天国。进入神的心,进入神的生命!(into the heart and life of God)! The primary message of Jesus: the surrender (call for repentance) to his rulership for living life. — Dallas Willard, Study Guide to The Divine Conspiracy, p19

如果我们愿意更加认识耶稣与他的教导与旨意,让他的旨意成为我们的生活指引,生命肯定会更加丰盛,精彩!

耶稣用了一个意象(Image)来说明在天国里的生活,那就是大家熟悉的“真葡萄树枝子”的意象。〈约翰福音〉15章5 节这么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

10346008 - grapes in a vineyard in germany

圣灵帮助我们更加能认识耶稣,遵行他的教诲

我们对神的认识,当是体验的认识,而不只是头脑上,知识上的认识。意思是说,耶稣说的,所教导我们的,我们就遵行。耶稣曾说:“你们若爱我,就会遵守我的命令。我要求父,父就赐给你们另外一位保惠老师,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约翰福音14:15-16)此外,他也说,“凡爱我的人就会遵守我的道,我父也会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约翰福音15:23)。简而言之,圣灵赐我们力量活出更丰盛,精彩的生命!让我讲个见证来说明这个道理。

法兰克·罗贝克的见证

法兰克·罗贝克(Frank Laubach)于1884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州,是基督教20世界最伟大的宣教士之一。他早年毕业于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与哥伦比亚大学。然后到菲律宾的一所神学院执教,原本的心意是要当神学院的领导层,大概是院长职位。但是事与愿违。罗贝克因而失望地离开神学院,到菲律宾南部的拉瑙岛(Lanao)回教徒中传福音。在拉瑙岛的时候,他尝试改变他与神的关系,迫切需求神。 他训练自己几乎无时无刻与神有沟通,有持续的团契。他甚至曾说过:每一分钟,你必须花一秒钟与神说话。他也说:祷告最高的境界是双向的交谈,但是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 部分是聆听上帝的回答。他把这个学习与神密切连接的过程写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后来这些信件被收集,出版成为一本叫做《现代神秘主义者的书信》(Letters by a Modern Mystic)的名著。在其中一封信罗贝克说道,他曾经是一个半死的人,是一棵朽烂的树,直到他到达一个地方(相信他是指拉瑙),在那里,他以绝对的诚实,全心全意下定决心,然后又重新下定决心,要寻找到上帝的旨意,而且立志顺从之。

换句话说,罗贝克立志时刻以神的旨意为最后依归,专专遵行他的旨意。神因此使用他,让他开始一个事工,那就是教导当地不识字的原住民识字。接着他也创立了一个叫做“普世识字运动”(World Literacy Crusade)。到今天这个组织仍然在世界各地工作,使许多不识字的人能读书。

如何活出天国满有能力的生命:实践的功课

我们当像罗贝克一样,竭力寻求在日常生活中与耶稣有关系,建立密切的关系,聆听,遵行他的旨意;进入天国满有能力,丰盛的生命。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第一的条件,当然是要谦卑。在〈马太福音〉第18章3到5节,耶稣说道,“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像小孩一样,决不能进天国。”耶稣说我们当变成像小孩一样,必须说明,这里是用“小孩”来说明一个事实:在罗马社会,小孩是完全没有地位。这里不是说小孩的天真无邪。

此外,马太福音第5章第3 节,也是耶稣著名的“上上宝训”(Sermon of the Mount),耶稣第一句教导众人的话就是:“心灵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心灵贫穷”的旧翻译是“虚心” (poor in spirit). “心灵贫穷“”主要是说这个人知道他的人生需要神,他需要谦卑的依靠神来过活。可以这么说,“心灵贫穷”是骄傲的人定胜天,自我中心,专靠自己的反义词。

第二,在你所处的处境,无论顺逆,都学习顺服 (obedience where we are),学习体验与了解神的同在与恩典。

去年 ,我曾写了一篇叫做《此刻神圣》的文章,登在原道堂刊物《道声》。主要是介绍一本叫做《此刻作为圣礼》(The Sacrament of the Present Moment)的书。这本书是18世纪的一个法国耶稣会的修士高萨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所写的。教导一班修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神的同在。他主要的思想是我们当愿意祈求,期待以及接受神每时每刻与我同在(Presence)。也当每时每刻,在做每件事上,定睛在耶稣身上,以遵行他的旨意以为依归。高萨德教导修女们学习无论在做什么,甚至是一些最卑微,最琐碎的事情,都必须问:“基督在这个工作上如何向我说话?”他要她们学习从每个任务,每样工作中看到,体验到神的同在与恩典。

如果将高萨德的教导用在今天,那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是做家庭主妇的,就在琐碎的家务上,每时每刻思想上帝给我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工作,到底有什么美意。我须学习祈求神与我同在,我也愿意接受神的安排,而敏感于他借着我现在的状况,而赐予我的恩典。

第三,我们当时常问:主啊,你在我现阶段的生命的旨意是什么? 当然我们都知道,最大的诫命就是要爱神,爱人。我们必须在实践爱神爱人的事上,天天进步。我们也知道最大的使命是传福音。我们必须思想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个大使命?

如果我们愿意这样做,相信我们平凡的生命,也必定变得神奇!

2017年1月26日

把根扎下,不轻言放弃

文:张文光

张茂松牧师是台湾著名的牧者,牧养一间兴旺的教会,会友约四千多人。2016年3月出版 了个人传记《 Let’s Fly 飞吧!—张茂松牧师传记》(由陈思撰写,以琳出版,共288页 )。本书资料详尽,也收录多张珍贵照片。在这之前,对张牧师略有所闻,但所知不多。阅读了本书后,对张牧师的事迹了解多点。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张茂松牧师四十多年来只是牧养一间教会,即新店行道会。未成为传道之前,张茂松在1972-1974年大学暑假期间,曾在学园传道会服事,因此有很深厚的布道与个人谈道的底子。1974年张茂松到华神接受神学教育。1976年神学毕业后,当时才27岁的张茂松开始做传道人,来到新店开拓行道会,当时教会人数不到10人。1976 年的新店是一个荒凉小镇,有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教会聚会地点是租借的一间小公寓。年轻的张茂松就满有牧者心肠;非常殷勤的探访,关怀会友,分发福音单张。本书的作者陈思如此说:“而作为牧者,努力服事,关心每个人,不仅来自张茂松的个性与心地,更来自一份刻意的坚持与训练!他说,在那一段 日子,他经历生命的突破与学习,他培养自己在艰难的牧会环境中,不丧志,主动热情;训练自己勤奋,不懒惰;要求自己要做充满爱与关怀,形象突出的牧人。那一段是他牧人的生命与心性极其重要的养成期”。 (参《飞吧!张茂松牧师传记》页80)

根据作者的说法,张茂松的第一阶段的事奉 (1976年开始到1980年),深受倪柝声的影响。当时他最爱的书包括《人的破碎,灵的出来》,《献给无名的传道者》,以及《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页73)。这个阶段他多讲十字架,受苦的信息,诸如要治死肉体,单纯地爱主,不要爱世界,要为主舍己等。讲道的风格是“大块文章”,旁证博引;“以经解经”是他这个阶段的讲章之特色。

第二阶段(1980年秋天,事奉第四年开始)则受韩国的赵镛基牧师之影响,在讲道时,多讲“信心,盼望,圣灵”;非常注重每次讲道必须给人带来盼望,安慰与祝福。这段时间他恍然大悟,不是十字架的真理不重要,而是十字架的目的不是死亡,是复活。(参页163)。

Photo by Lam Been Koon

1980年秋天,张牧师第一次赴韩国,到赵镛基的教会观摩。此行彻底改变他的神学观(页100),从此走上灵恩路线 – 医病,赶鬼,祷告,方言。讲道也多讲祝福,盼望,喜乐的信息。本书也收录张茂松牧师一篇文章《我的讲道学习》,讲述他学习讲道的历程,以及从倪柝声,赵镛基,寇世远,沈保罗,二月河身上学习,有关如何把道讲得更好的功课。是牧者,长执值得一读的文章。(页162-168)。

张茂松以其过人的毅力与胆识,为新店行道会建了5间礼拜堂。其中兴建第四间礼拜堂过程尤其坎坷艰辛。1988年张茂松在没有与教会领导层商讨的情况下,买了一块地,要为教会兴建第四间礼拜堂,因而经历无数的拦阻与考验(参本书132页起)。几经艰辛,教堂终于在三年后建竣,然而更巨大的考验接着而来。作者说“那时,他的领导力不够成熟,沟通也不顺畅”,因此与长执会出现了很大的张力。那一阵子,张茂松牧师极其疲惫与失落,甚至拟好辞职信,锁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每次伤心失望时,就拿出来”。(页139)但是看到手边还未完成的事情,又把辞职信放回去。一直到2000年,即9年后才把辞职信撕掉。

1996年,服事了20周年,教会把给他的纪念品――一个银色的圆盘,挂在他宿舍的门把上(书里没说原因)。当他收到这个礼物时,“伤心难过到不能自已”(参页140)。但他仍然没有辞职。接着有些执事想要修改章程,将退休年龄提前,逼他退休。而那时他55岁未到,令他震惊,伤感。但他仍然没有呈辞。他说了一句蛮有意思的话:“不是我特别爱神,而是我怕神!因为怕神,我必须放下人的欲望,而顺从神的旨意。神不让我离开,我便不敢离开。”(页142)

2010年张茂松举办“牧者训练学园”,在第一堂课里,他说了这番话:“牧者们,你要快乐服事,并要立志在所牧养的教会埋下来,把根扎下,只有深深扎根,你才能负完全的责任。”(页140)

比起现在事奉三年五年就嚷着要充电,换工场的牧者,张氏的尽忠职守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书中也揭示,张牧师非常看重祷告,他有句常说的话:“ 一个教会的 主日兴旺,只能说讲员受欢迎;而祷告会兴旺,则说明耶稣受欢迎”(参页218)。因此强力推动每天30分祷告,为会友,为有需要的邻舍,为国家大事跪下祷告,膝盖皮因此特别厚。他写讲章是跪着,一面祷告一面写的。

在塑造教会文化上,张茂松“打造会众阳光,健康,飞鹰,使徒的生命”(页183),希望信徒“在任何事上,都可以保有基督信仰的价值观;希望耶稣的生命在每一个人的生命深处复活;活出喜乐,盼望,健康,宽广,活出服务,牺牲,智慧,勇气; 活出不怕困难,顽强和多走一里路的精神”。简言之他的教会的品牌叫做“卓越”。

张牧师也不断挑战自己,学习用新的科技工具 来发展教会圣工。他是最早学习电脑打字,用电脑写讲章, 用脸书(Facebook),LINE来传播福音,基督教真理的牧师之一。

他也推广非常庞大的联网祷告会事工(叫做Miracle on line),透过联网与屏幕,连接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一起祷告,也传播现场发生的神迹与医治(参本书218-233页的详细记载)。张氏的教会非常注重神迹奇事,这可能不是传统教会能接受的。

我们不竟然完全同意张氏的所有作为言论,但是他竭尽所能,为神敢于做梦,有异象,有冲劲; 看重祷告;忠于上帝,不轻言放弃的生命与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017 Jan 12

云彩文章

文:张文光

沉溺在万倾不绝的文字,爬梳那一叠叠,像山一般高的法庭文件;开不完的会议(教会的,公司的),赶不完的“死线”,为什么还要挤时间来写文章?为什么我那么热衷写作?这个非常花时间,耗费心力的玩意儿?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文学的目的,除了以艺术的方式处理,记录一个时代的精神,情景,历史重大事迹,变迁,更重要的是文学带领我们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心灵的世界。文学让我们憬悟除了物质世界,还有一个辽阔无垠的世界,一个属精神,属灵性的世界。而且宇宙有一位有情意的创造主,有位神。他充满良善,真实,美与爱。

散文家周芬伶说语言是有等级的,好的语言与普通的语言,滥的语言相差大矣。她举例:“同样写春天,题目“春神来了”,“春天的我思”,大约是第一级;写“春在林梢”,“浣春”的又高一级;写“春天坐着花轿来”的又高一级;写“四月裂帛”的更高级,以此类推”。(《散文课》,增订新版,九歌出版社,2014年,页34)

记得著名基督教作家张晓風也曾说过诗歌如酒,散文如水。而好酒容易找,但是好水却不常喝到。有一次她去走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去到一个叫哥伦比亚大冰原的地方,喝到从溶冰而来的水,甘冽冰清,令人忍不住要对天“谢水”(基督徒有“谢饭”之礼仪)(《张晓风精选集》,九歌出版社,2004,页41)。的确优秀的语言,使人感觉喜悦,惊异。我们可以纯粹以欣赏,享受美文的态度来看文章,感受其美感。一篇美丽的散文,一阕幽雅的诗歌,让我们心中感动,喜乐。文学往往与抒情,美感,意境息息相关。好的文学能陶冶性情,带来欢愉。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文学根据传统的说法,也能“载道”,阐明一些思想,传递某种价值观。文以载道,而道能弘人。借着说理,使人认识新的思维,好的文章令人深思反省。但讲理的文章不一定是硬梆梆的,周芬伶说,““文以载道”的古文之所以能名扬今古,大多识因其笔法突出,较接近美文。”文字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有思想性的优美文章,其转化力量尤其大。

中文世界的第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基督教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于马六甲所创办的。序文这么说:……随人之能晓,随教之以道,故《察世俗》必载道理各等也。神道,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须有这些随道之重遂穿之。最大是神道;其次是人道;又次国俗,是三样多讲,其余随时随讲。但人最悦彩色云,书所讲道理要如彩云一般。方使众位亦悦读也。

这篇《序文》中所说的“神道”,当然是指基督教的福音,教义,神学思想。睿智的米怜把它列为首位。而令人折服的是早在1815年,我们的文字工作前辈已经把“悦读”当作基督教文章的指引,且强调文章必须如“彩云一般”。想象一下,一个晴空万里,阳光普照的日子,地上阳春烟景,天上满了五色相渲,千变万化的云彩,会让人多么赏心悦目。写文章,说道理当似“云彩一般”,的确值得当代基督教写作人铭记于心;盖当今的光景似乎是说教行文格局的文章甚多,但感动力,文采,美感,思想稍嫌不足矣。

我希望借着一支笔,推展一种可能不是许多人熟悉的,但涵盖人与神,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之人生观。激发人生的想象,拨开云翳,看见耶稣走上十字架的赦罪恩典,并为人类带来的各种可能 、信心、爱心与盼望。

(首次发表于2016年11月27日《星洲日报》〈  生命树〉版)

 

淡去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昨天在布城联邦法院办完申请上诉准令的审讯,回办公室途中,  转到Paradigm Mall的大众书局浏览书籍减压。看到翁菀君的新书《月亮背面》,翻看几页,觉得写得蛮好的,就买了下来。作者简介中没有提到翁的年龄,但有提到她有篇文章〈青春〉,收录在林春美与陈湘琳主编的《与岛漂流:马华当代散文选》。回到办公室把《与岛漂流》从书架再次拿下来,想多点了解翁菀君的年龄与背景。翻倒她的简介,发现翁是属七字辈后期,文字有如此造诣,诚属难得。

随手翻阅搁置书架约有两年的《与岛漂流》,看到所收录第一篇散文,即已故马华前辈作家杨际光(1926-2001)的〈床头草〉。文章主题是重逢与回忆。笔调恬淡简练,但读来让人不胜唏嘘。作者与相隔约半世纪的朋友小关,在纽约重逢;那时小关已经老年发福,当年的青春不在。文章交待作者杨与小关是在40年前香港的九龙钻石山的邻居;小关当年还是文艺青年,喜欢写诗投稿,且满心充满信心和希望。杨则是在一间出版社作校对。有一天小关在一间工厂找到工作,搬出了了钻石山。特别来向杨辞行,还说他在写作中,已经将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密密麻麻的文字挤满了一本练习簿。但是小关的故事尚未写完, 他答应杨等到一天他写完了,一定会给杨看。道别时,小关紧紧抓住杨的手膀说道:“老杨,好自珍重,后会有期。记得,不要为自己放弃希望,不要为别人放弃希望!”

过后杨与小关两个人失去联络, 40年后才在异国相逢。那时景物人事已经全然不同了:小关染上赌瘾,生活拮据, 住在一间窘迫的房间。 因为爱花草,床头放着一个小花盆,“里面栽种了一个绿色的热带藤草,枝叶茂盛,有些已长到一二尺。” 难得是小关仍然还记得当年的那本练习簿,歉意连连地对扬说:“放心我会把我的故事写完”。文章接着描述小关因为要避开追债的人,漏夜逃了;床位也给被人占领了。

文章结尾时,杨回来找小关,当时小关已经离去,而那株床头草也被丢在楼梯口。杨把它带回家去。放在书桌上,床头草越长越茂盛,然而,杨每天仍在等待,等待一个包裹,“一打开来,我将可以看到一个希望,一个个人的希望,一个众人的希望”。

我读了这篇文章,深为感动;短短的两千字,把芸芸众生的一般人生勾勒出来。淡淡的语气,但是那种浓郁的伤感,直从文字渗透出来的。

我们谁不曾青春过? 不曾有过理想? 但是无奈生命中的种种际遇,现实生活的压力,最终可能迫使我们放弃当初的那个理想,那种初心,然后庸庸碌碌过一生。心里面曾经孕育的光辉,热情,曾几何时也渐渐淡去,热量也消失了。理想,希望的幻灭,似乎总是伴随成长而来,也几乎是每个人必经之路 。罗曼罗兰曾说过: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就死了。因为人一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就变成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机械的重复生命。

卡缪 (Albert Camus)笔下的西斯弗(Sisyphus)重复地把大石头推上山上,又让它 滚下山下,然后又重复这个行动;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这个看来毫无意义的举动。实存主义者看到人生的荒谬 (Absurd),没有意义,但是有没有给什么解决方案?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我也想起《圣经》里,有卷叫做〈传道书〉的经卷。作者自称为“传道者”,他也看到这个问题,他说: 去, 来。 存。太阳上升, 太阳落 下, 地。 刮, 转,不 转,绕回原路。 流, 满;江 流, 归回 处。 厌倦, 尽。 看,   饱, 听, 足。 事, 有。 事, 行。 下并 事。有一件事人指着说:看,这是新的!已在我们以前的世 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事,无人记念;将来的事,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但是,传道者开出的解决方仍然是:敬畏神。他说:“光是甜美的,眼见日光是多么美好啊!人活多少年,就当快乐多少年……年轻人哪,你在年少时当快乐;在年轻时使你的心欢畅,做你心所愿做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着一切,神必审问你。”(〈传道书〉11章7-9节)。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观念太消极了吧?因为害怕神的审判,而不敢逾越,人生会不会太沉重点呢。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有神,而这位神是爱与公义的,那不是表示人间仍旧有希望吗?

一节诗篇,两段遭遇

文:张文光

住在至高者隐秘处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诗篇91篇1节)

sunshine with mountain cloud, fog in the morning农历新年期间,天气酷热,到附近一家比较多摆放强调“灵恩能力”的书籍的书局“避暑”,浏览翻阅书籍。看到印尼华侨Philip Mantofa 牧师的传记《Warrior for Revival》,随手翻翻,看到第7章〈与神亲密〉 以这节《诗篇》的经文为主题经文。我对Philip Mantofa牧师毫无认识,但是封底的介绍说:他现在所牧养的Mawar Sharon Church  约有三万信徒。而且这位年纪尚未达30岁的牧师,已经带领超过10万人归信基督。因此我好奇买来阅读,想多点了解为什么灵恩教会如此兴旺;教会人数动辄上万。(不像咱们传统教会,搞了几十年,人数拉长补短,也没啥两样。)

在摄氏40度的炎炎热气下,我汗流浃背地翻阅这本书 (还好文字简单,不会令人昏昏欲睡)。根据Philip Mantofa自己的说法,少年时因好奇接触灵界幽暗事物,屡次被鬼附;容易陷入沮丧;脾气火爆,时常失控滋事,打人;且曾多次尝试自杀。后接受耶稣,生命得以彻底改变。接着在加拿大念神学,回到印尼担任牧师。赶鬼,神医成为他事奉重要的一环。Philip Mantofa 牧师因为与神时常保持非常亲密(Intimate)的关系,熟读《圣经》,恒切祷告,而充满灵力。驱魔赶鬼,医治各种奇难杂症成为平常事。我们无法“验证”(verify)书中所记载的种种事迹,只能说基督教相信一个信了耶稣的人,圣灵内驻于他;圣灵帮助这个人生命从根本改变,生命因此可以丰盛,绽放光辉。这是我们在教会中频频看到的。

cropped-Lighthouse1.jpg我也想起上个月讲道时,参阅了另外一本基督教界相当出名的书:《The Shadow of the Almighty》。 书名的灵感明显来自《诗篇》91篇第1节,扉页也引用了这 节经文。这本书叙述一名殉道的美国宣教士Jim Elliot 的事迹,由其遗孀Elisabeth Elliot 所撰写。Jim Elliot 与另外4个宣教士(Ed McCully,Roger Youderian, Pete Flaming 及他们的小型飞机驾驶员Nate Saint) 在60年前,即1956年1月8日,被南美洲厄瓜多尔(Ecuador) 亚玛逊森林里的奥卡人(Aucas, 也叫Waodani 族) ,用长矛刺死。这五个宣教士,是在1 月3日降陆在Curaray 河的一个小沙滩,然后尝试与生活在幽深森林中的奥卡人接触。三天后奥卡人终于出现,与他们短暂交流。但没有邀请他们到浓密森林中的住处。这五个宣教士就继续等待。一直等到1月8日, 奥卡人再次出现,但这次的出现, 带来的是五个宣教士的长矛穿心,葬身大河流。殉道那年Jim Elliot只得28岁,留下遗孀Elisabeth以及一岁的女儿Valerie。

同样的《诗篇》经句,被两个遭遇完全不同的基督徒所引用。一个看起来那么成功,传教事业轰轰烈烈; 另外一个却寂寂无名,生前所做似乎以失败告终。

Elisabeth Elliot在《The Shadow of the Almighty》的《跋》中写道:毛姆(W. Somerset Maugham) 在《人生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这本书里曾经这样描写:“这些老人什么都没有做过,而当他们死的时候,就好像他们从未生存过。” 当Jim Elliot 读到这段话时,他的评语是:“神啊,拯救我!” 我想他的意思是说不要让他像这些庸庸碌碌过了一生的人一样。

Elisabeth Elliot 也说:“他的死,是简单地顺服他的队长的后果。” 原文作 “His death was the result of simple obedience to his Captain”。“Captain” 一字是以大写的C为首,明显有意指向神。

看来,结局 ,成效不是重点,重点是神的主权,神的呼召与人的顺从。

[注: 有关Jim Elliot 与他四个朋友的事迹,曾制作成纪录片 《Beyond the Gates of Splendor》 。而有一部电影《End of the Spear》则叙述Nate Saint的事迹。这两部电影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 。]

 

晨光鸟语

Morning Light 3最近发现每早晨,光暗之际,必有鸟声啾啾。我坚持不可盖上水泥,屋前那么一小片草地,以及几株灌木棕榈树,竟也为我们带来悦人的鸟语。记得近几年在英国读书的儿子曾说过,在家里较好,至少早上可以听到小鸟叫声。迩来,尝试改变生活方式,做个“早晨人”(morning person)。告诉自己试试在一听到鸟声时,就毅然起床;不知名的鸟儿们一到六点半左右,介乎明暗之间,就肯定发出悦耳的鸣声。但是奇怪的是,一到天完全亮的时候,鸟声就消失了。虽然鸟语短暂,我还是感恩,感恩在越发成为钢骨水泥森林的雪隆,每天早晨还有鸟声相伴。

朋友曾说,八打灵跟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两样,多点树罢了。幸好当年八打灵市政局的衮衮诸公,还算有点环保意识,在规划这个吉隆坡的卫星市时,加了绿化的元素。到今天仍然还有许多青绿地带;与八打灵交接的马大校园与毗邻的Bukit Kiara森林保留地,就是一个大绿肺。每天驾车上班,甫出家门不久,转入SS2的大街,看到几十年如一日的新宝岛餐厅,以及两旁茂盛的黄火焰树,强劲的生机把人行道上的地砖都挣破了。沿街的黄火焰树的枝丫奋然向路中间伸展,彼此相接触,形成了个自然的伞形盖子,把炫目的阳光隔开去了。前阵子,天气热加上雨水多,满树尽是黄色的花朵。人行道及马路上也时有昨夜的黄色落英。

林椿果熟来禽图来到原是Rothmans交通圈,如今已改成的十字路口的交叉路,左转驶入大学路 (Jalan Universiti),不久就来到17区旧组屋区。这个老旧的组屋区旁有个耸立着好几棵老树的小小公园。高大的老树,树身呈深黑色,粗长的枝丫往路中间伸,路中央的分隔地带也种了相似的树。风和日丽的早晨,金黄色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化成路上与车上档风镜上斑驳的光与影。在温熙的晨光中驾着车,徐徐向前,一片片柔和的阳光从车窗外闪烁而过。你似乎能感觉到光的温柔抚摸,光的微微温度;晨光流曳出来的是幸福、满足与喜悦。难怪几千年前,就有智者说:“光是甜美的,眼见日光是多么好啊!”(〈传道书〉11章7节)

1982年来到马来亚大学就读法律系,就是住在号称“马大第17宿舍”的17区。后来辗转搬到SS2, 多年来目睹大学路一带的变化,虽然说路旁的树还在,但是比起从前是少了很多 (我想到处都是这样)。以前回教大学前面那一段路,两旁树影婆娑,后来Jalan Abu Bakar的交通圈改成高架公路,许多树被砍了。从此美丽的树荫一去不复返。现在还稍微保持原本风貌的是17区组屋前的那些树,但听说这些组屋也将会拆掉重建了。其实发展猛兽已经悄然到来,跨过17区大学路就到的13区,这个原本是工业区的地方,许多地主已经将土地改为住宅与商业用途。近年来,好几栋商店,办公楼与公寓已经傲慢的竖立其上。坦白说,我倒是希望发展洪流不会侵袭这个地区。就让那些马大生(包括我),以及多年住在17,19区,SS2一带的人,保留一点旧时的美好记忆吧。

可能有许多年过半百的人,心中的盼望渐渐恢复简单,就是希望日子过得较慢点;那些充满韵味的旧人情,旧东西能保留久一点。他们大概不奢求青春永驻,不期望身体仍像二八年华一样,但至少不会有恶疾缠身,不会急速退化衰残,能继续享受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点点滴滴的欢愉。心情呢,能时常像早晨的阳光,不太猛烈,也不冷冽,而是温柔,暖和的。我相信这些要求一点也不过分,耶稣不是曾说过:“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丰盛”这个词,有点“生机焕发”的意味,英文有个词可以很好的将它表达出来:flourishing。像那吸取足够晨光、雨水,肥料的植物,茁壮成长,时候到了,就绽开出美丽花朵,结果累累吧。我们的生命,在神的恩眷下,可以也应当活出神创造我们的原本“目的”(telos);宛如那晨光中的雀鸟,在树梢上跳跃歌唱。

(刊登于2015年11月15日《南洋商报》〈牧羊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