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谈读书与写作

文:张文光

1991年我在智慧书局买了一本民国才女之一苏雪林的《读与写》,是天主教出版社光启出版社在1959年出版的。直排版本,字体非常小。当年也没有细心去读,最近才把它翻出来重读;觉得内容丰富的很,书中一些教导如何读书与写作的文章,的确是言之有物,至少我个人从中获益良多。

苏雪林年轻时的照片

这本书是写给中学生或大学生看到,教导他们怎样学习华文,怎样写作。但是我觉得在今天华文水平普遍低落的情况,它适合任何一个写文章,说理教导,包括写星期天崇拜会讲章,周报或讲道的人细心阅读。苏雪林在书中第一句话是:“学习国文的条件,第一是识字”,提醒我们不要写别字,不要念别音。她举了几个例子如“伍员”当读作“伍云”,“单于”当读作“蝉于”,“月氏”当读作“肉支”,“羽扇纶巾”中的”纶”当读作“关”等。

在读书方面,苏雪林遵循他的恩师胡适所提倡的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在此就不赘述。唯一可能可以强调的是苏雪林先生提到的“手到“ 包括抄书与做读书摘记。她说对一个高中或大学生来说,摘记的对象包括(一)文章,诗词歌赋中的佳句,如“绿肥红瘦”(李清照词);“暗里东风,可谓无情,搅碎一帘两月”(周密词)等,(二)嘉言(人生经验的结晶);(三)成语;(四)术语。此外在手到方面,也需要做阅读书本的摘要,“用提纲絜领的笔法,做一个大纲,或特制一表,既可助记忆,游客联系作文之法。”(页23)。这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每每看到文章中秀丽隽永的词句,都会手抄下来。多年下来也累计了不少的诗词,美文短句,读书劄记。

在《怎样作文》这篇文章中,苏雪林提到四个写文章的基本条件:(一)字句清顺,(二)条理分明;(三)结构完密;(四)内容充实。我个人认为这些条件也适用于任何文章,包括讲章。不幸的是在教会杂志内的文章,或者传道人的讲道,讲课,祷告中往往充满累赘的文字。苏雪林先生约70年前的提醒,在今天还是那么贴切:“‘文从字顺各职职’,  将每一句文,每一个字,都派遣到它们自己的岗位上去,使到各个负起本身责任,充分发挥能力。”  她举了一几个例子,以形容词而论,譬如“的烁”是形容闪烁不定的光芒,若说“日光的烁”便不对了,因该说:“日光赫赫”、或“日光昊昊”。“宽敞”是形容建筑物的,若说“海面宽敞”便不顺了,宜说:“海面甚辽阔”。以动词而论,譬如我们说“鼓励学子,努力读书”,“鼓励将士,努力杀敌”是可以的;若说“鼓励父母做慈爱的长辈”,“鼓励长官,做爱护下属的上司”意思也许可以通,口气却不合,因为“鼓励”二字,普遍是上对下而用 (参页28)。走笔至此,我想起在基督徒的聚会中我们常说,“请某某人做结束祷告”,“请某某长老做家事报告”,问题是”祷告“,”报告“本身就是动词,不需要加上赘词“做”。就直接的说“请某某带领我们祷告,结束这个聚会”,请”某某长老报告家事“即可。

在条理分明这个条件,苏雪林说:文字本是说明我们的思想之工具,文字写的杂乱无章,则思想不能说明,失去工具的意义了。她提出一个说法:我们写文章,用一个词管照许多句,那些句子一定要它管的住,文气才可以伏贴,文章才有条理。以下是一个相反的例子:

跑到树林里,听鸟鸣,花香,树叶的轻摇,清风的细语。

苏雪林认为”鸟鸣“和”清风的细语“ 是可以归“听”那个动词照管的。至于“花香”,“树叶的轻摇”却要劳动“嗅”,“视”二个感官,听官便无能为力(页29)。

第三个条件,即结构完密这方面,苏雪林说:“结构乃指文章全体而言。文章有宾有主,主为重,宾为轻“;不可喧宾夺主。”文章的全体结构,宜停匀,宜相称,若开头一段,仔细描摸,做成了一顶“大帽子”,说到说来,无话可说,草草结束,这叫做‘头重脚轻’” (页80)。她也提醒:“要想文章结构完密,最好在下笔之前,把题中应有的义,可以发挥之点,现在脑海仔细思索一番,然后分出步骤,编成大纲,譬如木匠造屋,必先搭乘屋子的架子,叫做“间架”者,然后才可以进行砌墙安壁、开门辟牖,盖顶瓦,铺地板等等工作”。(数81)这番话应用在写讲章一样的贴切。君不见现在许多传道人的讲章杂乱无章,最后让听众感到不知所云吗?浪费一段讲道的好时光。

在内容方面,苏雪林说:“古人著书,必须十余年读书养气功夫,而后始能成一家之言“(页34)。我想甚少写作的人能达到成一家之言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大多数也不能“藏之名山,传之人“,但正如苏先生所说,我们的文章还是要做到有内容,好看。要做到这点,她说先必须充实自己,才是根本方法。”充实自己“就是要”知识丰富,任何部门的学问皆须涉猎 (页35)。

苏雪林认为“文学写作的技巧,卑之无甚高论,先要把“记叙“,”写景“两个项目加以充分的注意 ”(页64)。记叙必须有条理,”文章有开关,有首尾,有中信思想,有遣辞造句的规律,有谋篇布局的法则。“ (页65)。这些大概我们都知道,也无须多说。倒是在文字的剪裁方面,是许多人的问题。苏雪林说:“够标准的文章,总很洗练”(页66)。她引用顾炎武的劝告:“每一成文,先自读一过,取笔删去多余的虚字,继则刊落冗杂的辞句,继又归并其段落,紧缩其篇幅,则必成为一篇简古遒劲修洁可颂之文”(页67)。在修剪文章是可以学习找最适当的字句。她举了个例子,王荆公的绝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原稿的“绿”字初作“到”,后改成“过”,“入”,“满”,凡如是十余字始定为“绿”。

在《文学写作的修养》这一章,苏雪林强调韩愈所说“本深者末茂”,“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煜”。她强调写作第一个条件是多读书;她觉得作为中国人,我们当在国学方便的书又涉猎,若能读完一百部中国名家,如屈原,司马相如,班固的赋,陶严明,李白,白居易,李贺,苏东波的诗,李清照,辛稼轩的词,先秦诸子的学说,才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人(页79)。

第二个条件是收集人生经验。第三是培养丰富的情感,第四是作者需创造完美的人格。

谈到写作者须有完美的人格,相信大家会嗤之以鼻。苏雪林自己也说“我说这话知道有人要冷笑了“。我们不也是常说我们不能因为作者的个人操守,而抹杀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这个辩论是古老的,中国老早就有文学是否当“载道“ 或”缘情“的两种看法。所谓的”缘情“,有点像西方文学界中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看法。苏雪林说五四运动以解放礼教的桎梏,发展个性的自由为文学惟一鹄的 (页87);不屑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说法。她也提到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西方从19世纪末,科学称为万能,唯物主义随之猖獗,文学上学产生了自然主义,写实主义,专事描写丑恶的兽性,及社会的黑暗面,结果使人类心灵陷于怀疑、悲观、厌世,丧失了乐生奋斗的精神(页87)。苏学林认为一味的描写人生的黑暗,虚无,邪恶,缺憾,无意义并不能有益与人;也不能给读者带来盼望与生命的力量。我喜欢苏氏的一段话:“退一万步言之,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但它虽有缺陷,却也非常的值得留恋。” (页88)。

苏先生的文章写于1940至1960年间,当时她所处理的问题可能跟我们现在的问题完全不同,但是对于文学的一般观察倒是还是相当贴切的。放眼现在的文学,不管是西方的,东方的,多是描写一些怪诞,荒谬,黑暗,消极的事情。举个例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钢琴教师》读来让人皱着眉头。最近阎连科的《中国故事》描写儿子想要杀掉父亲,父亲想杀掉自己的妻子,母亲也谋想杀掉儿子,里面充满乐诡异怪诞;让人读来相当不安。

可能我是属于老一辈吧,我能认同苏雪林的看法:在巨细靡遗地描写事实,反映人生的同时,我们的文章当含有理想;必须能有些东西给人带来能力与信心,从而肯定,面对生命。

(2022年4月25日初稿,2022年6月30日修订)

苏雪林的倨傲

上个月看到伍燕翎刊登在《星洲日报》的一篇专栏文章,题目为《苏雪林的浮生记忆》,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也多一点认识这位经历民国,五四运动才女的事迹。初次认识苏雪林大概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时常去基督徒写作团契的办公室,找《文桥》杂志的编辑同仁们聊天。基督徒写作团契的办公室在大马蓝球总会附近的卫理大厦(Wisma Methodist),楼下有一间基督教书局,当时名字为“智慧书局”。每次去写作团契一定会去智慧书局逛逛,浏览与购买基督教书籍。当时响应写作团契的呼吁,亦步亦趋的学前辈们写一些福音文章,投给报章。1991年有一次在智慧书局的大平卖角落看到苏雪林的《读与写》,不假思索地就买了下来。这本书是天主教光启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的,封面設計粗糙,直排,字体小且密密麻麻。当时也没啥细心阅读,只记得其中一篇文章揭露了苏雪林的世界观,当时还用黄色荧光笔做了标记。直到最近,才重新细心阅读这本书中她对读书,写作人的修养与技巧的心得,获益良多。也因为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这一位一生投入写作,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与作家,对她有点兴趣,也开始注意她的作品。

2017年间吧,中国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在八打灵的一个商场开了一个叫做“九丘书馆”的书店,里面摆卖的都是大陆出版的经典文学,历史,传记,国学书籍。让我这个书虫,欣喜若狂,毕竟八打灵没有一间像样的中文书局(但最后却印证了那句“好景不常”的老话)。有一天放工后,到九丘书馆浏览书籍,无意间看到一本题命为《逝水年华》的苏雪林散文集子。里面收录了苏雪林的多篇著名文章,如《绿天》,《鸽儿的通信》等。这些文章都是写她跟丈夫新婚时期的一些事迹与跟他的一些通信。我从伍燕翎的文章获知,苏雪林29岁奉母亲的命令,与工程师张寶龄结婚。 她的处女作散文集《绿天》就是记录了新婚愉快甜蜜的日子,所谓的“绿天”其实是侧写《圣经》中所说的伊甸园。苏雪林在这些1920年代所写的文章中,把她的新婚生活描写成像在伊甸园一般。可惜这段婚姻维持不久,1949年苏雪林离开中国,辗转来到台湾。从此夫妻过着两地分隔的生活。或许是因为宗教的原因,苏坚持不离婚。张宝龄留守大陆至离世,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维持了36年。我们不可忘记苏雪林所处的时代是女性被歧视,地位不高的時代。离开丈夫,家庭,一名女人是甚难生存。从堅持不離婚这件事,以及過後他怒駡魯迅几近半個世紀,可以看出苏雪林的倨傲与勇敢,同时也揭露她坚持自己的看法的性格。

苏雪林照片

 

苏雪林独立思想的格性也流露在《读与写》内几篇谈作家的修养的文章中。90年代第一次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苏雪林铿锵有词地提倡另外一种世界观。她力排众议,拒绝当时流行的进化论思想;拒绝一些鼓励人生无意义,弱肉强食的唯物论说法。她承认两次惊天动地的大战,把什么美好的东西都毁灭了,留给世界的只是混论、谎言,愚蠢,无理性的暴力等。但是苏雪林没有因此而犬儒,她说可能我们无法否认地球在渐渐衰老,太阳系也至终会消灭,但是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浩瀚宇宙是怎样创化的,演进的,保存的,我们能解答吗?翻开《读与写》映入眼帘的是褪了、浅黄色的段落: “冥冥中有一种伟大而神奇的智慧在生化,管制,操纵着这一切“。”这个万象森罗,秩然有序的宇宙之形成,绝不是无意义的,既不是无意识,则必定是善的,我们若能体会天心,则我们的人生观又怎能容许消极悲观呢?“ (页88)她下了结论:”我们在人生舞台上,无论做主角也罢,做个跑龙套也罢,都该拿气力来好好的表演一下。“ (页89)

或许,正是这种人生观支撑了苏先生一生积极,进取,不妥协,甚至一些近乎偏激的行为与言论。

(2022年6月17日)

平常日子非凡恩典 — 简介《光之悦》

文:张文光

《光之悦》是文桥传播中心为我出版的第5本书。收集了2008年到2016年间发表在福音版或文桥双月刊的一些读书札记,福音稿件。也是我第一本在短短4个月内就再版的书。以往出版了的书都是堆积如山,有者最后沦落到以斤两计卖出的下场,让我对出版社深感愧疚。

以往我的文章都是比较说理的,满了理性思辨,而且“欧化”文字泛滥;可能要处理的,多是一些西方的哲学,神学慨念吧。《文桥》杂志的前主编林文采姐妹曾经开玩笑说我的书“掷地有声”,因为太硬,把地都打裂了。

我一向来对中国文学,诗词歌赋都非常有兴趣。但为了写福音搞,上世纪80到90年代后期,时间较多花在读《圣经》,解经书,基督教神学,或其他“属灵”书籍上。大概是从2000年开始吧,我开始重新阅读中国的诗词歌赋,把收藏了一段时间的《跨出诗的边疆 — 唐宋词选》拿出来读。这本书是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林明德编撰,已经出了好几版。2009年我卖了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词三百首》,被宋词的优美文字,意境迷倒。2013年我花了138大洋这本书复印,交代复印者一定要放大字体,还用硬封面精装装订,以便长久阅读。2015年一整年捧着叶嘉莹,像砖头般厚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到津津有味。那时也也开始阅阅读中国经典小说,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等。开始看到文学较能触摸心灵,领会文学的美感。领略了文字有素质上的高低之分。当你多阅读了一些优质的文章,肯定的自己的文字素质也会提升。

《光之悦》的书名灵感来自《传道书》的一节经文:“光本是佳美的, 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11章7节)。人生充满变数,中国的诗歌,文学充满了人生太匆匆的感叹。的确一晃眼,来到2015年我已经步人中年了 (而今年则步入第一个甲子)。开始能体会“眼见日光”是无比的恩典。能够在世多活一天,其实不是理所当然的。因此需珍惜眼前所有的,像《诗篇》所说的当“数算日子”,好叫自己得到智慧的心。当我们安静下了,好好的“数算”,肯定能领悟到其实平常生活中充满了神的恩惠,充满了赏心悦目的人与事。《光之悦》这本书主要的用意是轻轻提醒读者,我们有一个创造主,他顾念我们;不要轻易灰心失望。我盼望这本书的文字能渗透出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这也是我开始注重文字的素质与温度的书;可能文字较优美,较“软性”,所以获得较大的反应,因此才有再版吧。

“悦”与“阅”同音,眼明人当回联想到这本书与阅读有关。这本书收录的多是我在《文桥》栓月刊发表过的一些书籍评论与介绍,以及2015年与2016年所写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较长的文章,介绍马来西亚基督教作家晨砚与她的作品。我个人鼓励大家阅读,认识这位笔耕不辍的本土“笔兵”

集子分为三辑,第一辑称为“生命之悦”,主要事2015-2016年在报章福音版发表的散文。这些文章, 就如我所说的,尝试用文字记录生命的喜悦,不管这些喜悦是多么的微小 (包括驾车徐徐经过树荫婆沙的大学路(Jalan University)。我想表达的是,神的创造是那么美丽,在营营役役的生活中,我们忽略了。或许是时候,稍微放慢脚步,多点欣赏,珍惜神所赐的一切,包括身边的人。我发现现代文学非常喜欢歌颂支离破碎,扭曲幽暗的一面。或许是时候去发现人生的好风景,多点歌咏人间处处存在的美善。

第二辑定名为“阅读之悦“,内容是介绍一些基督徒作家,包括台湾散文大家张晓风,香港已故杨牧谷牧师,以及以上提到的晨砚之著作。

第三辑称为“信仰之悦“,谈谈信仰给人带来的心灵喜悦。介绍一些灵修著作,探讨基督教信仰的实践;包括如何面对困扰华人基督徒的祭祖问题。希望透过这一辑的文章,帮助基督徒认识基督教博大精深的灵修传统。对那些在追寻信仰的人,但愿能有些启发。

我不否认,这些文章的背后的思想是奠基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我笃信基督信仰是一个令人生命得以“丰盛“,喜悦的庞大思想体系。当人与神相遇,相交,纵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仍然可以喜乐满盈,精彩万分的。

 

(2021年10月31日; 2022年6月27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