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得好好记忆一番 — 读止庵的《受命》有感

文:张文光

因为看到2022年6月的《亚洲周刊》的介绍,把止庵的《受命》形容是以“小说对抗遗忘”,“是80年代的备忘录”;我想稍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起飞之那个大时代,赶快叫吉隆坡商务书馆帮我订了。2022年8月间收到书,可是搁在哪里没有阅读。到了今年(2023年)5月才决定认真的读一读。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让你不忍释卷的书,相反,是需要那么一点坚持才能读完的书。折腾了几个月,终于在7月18日读完。没有太多的感动;文字平铺直叙;没有什么高潮迭起的故事,其实还蛮闷的。《亚洲周刊》说它是80年代的备忘录,有点言过其实了。看了只能对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有点浮光掠影的印象,对北京的街道有一丁点的认识(书中还附上一份手绘的北京市街道图),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比如说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影,有哪些翻译的“内部发行”的书 (《一九八四》是其中一本),人人都吵着要“下海”,大家都向往到深圳淘金有点认识,但完全说不上有什么对大时代深入的刻画。

记忆如流水,不舍昼夜。

故事主线是说主角陆冰峰是一名口腔科医生,在一家政府医院当差;他一心一意想为父亲报仇,因为父亲是被一个叫做祝国英的“单位部长”摧毁了一生。阴差阳错,冰峰认识了仇人的女儿祝叶生,陷入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叶生因为是官二代,环境好,喜好文学,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单纯,她对冰峰一往情深,但是冰峰因为要报仇,而尽量保持距离。有一段时间分开,重逢时的最后一次见面,叶生热情拥吻冰峰,冰峰冷漠以对,让她伤透心,从此远离他乡,在美国的大学当个教授,教导文学。冰峰以《史记》中的伍子胥自诩。这个复仇的故事,读来绝对不像《基督山恩仇记》那么快意恩仇。讲起来冰峰的复仇故事是个悲剧,因为在他下定决心,预备好一把从国外托人买来的格斗刀,潜入仇人的家,把他一刀杀死前的一刻,仇人已经死了。作者没有描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反应。只是在《尾声》 ,借着弟弟的口,说冰峰最后移居德国多年,年届60的他,那时已经两鬓发白,满嘴胡茬,背驼得厉害。

坦白说,当今中国大陆的作家,我读的也不多;只是略略读了一点莫言,余华,刘震云,韩寒,冯唐,苏童。这还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的大陆小说。书中许多大陆惯用的词汇,对我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比如说,“科”,“挪动” ,“搭茬儿”,“解放鞋”,“简易楼”,“软卧车票”,“内部书店”,“方向不对“, ”狗不理“, ”回力球鞋“等。

个人认为止庵的这本书有一个成功的地方,即唤醒我们对个人历史,对记忆的关注。书中写道冰峰的父亲一生只留下一张照片,而他的一生是因为祝部长而毁了的说法,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原是父亲的老战友的祝部长在1957年向组织检举揭发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被划成“极右”,下放到东北农村劳改,从此成为“黑人”,生活艰苦,最后自杀而终。知道父亲事迹最多的另外一个人是贺叔叔。冰峰找到了贺叔叔,但是贺叔叔婉转地告诉他祝部长所举报的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还加了一句”革命有各种后果,各个后果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他劝冰峰“向前看,后边就没事了。最后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页36)。患上失忆症的母亲,慢慢地对父亲,甚至对自己的记忆也渐渐模糊,进而消失了。书中有一段相当感人的文字。说到主人公冰峰原本要带叶生去看他的父亲惨死的地方,然后按照自己自己当初知道这件事的顺序,一一讲给她听。还要指给她看,“墙上曾经存有的父亲用指甲留下的痕迹“。 但是来到那个地方,冰峰发现那带的几栋楼都被拆了。“成了一个巨大的,几乎连成一圈的基坑” (页259)。止庵这样描述:

“冰峰呆呆第望着眼前的一切,什么都在变化之中, 什么都将不复存在。现在关于父亲只剩下自己的点滴记忆了,那些记忆因为丧失了它在现实中的媒介而变得不太可靠,连自己都会有所怀疑“。

止庵在接受《亚洲周刊》的访问说,“所谓记忆,说穿了是关于苦难的记忆,如果没有作家写下来,或者没有人把他用电影,用绘画,用音乐等各种方式记录下来,苦难就白白发生了”。可惜止庵在本书中对上一代的苦难着墨太少,让我们这些隔了相当距离的读者,不能看到,更遑言理解,感受。不像汗牛充栋的犹太人的大屠杀(holocaust)文学,电影,那么翔实,具体。

后记:止庵在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对各种花的的描写,我还蛮喜欢的。

写于2023年7月18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