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彩文章

文:张文光

沉溺在万倾不绝的文字,爬梳那一叠叠,像山一般高的法庭文件;开不完的会议(教会的,公司的),赶不完的“死线”,为什么还要挤时间来写文章?为什么我那么热衷写作?这个非常花时间,耗费心力的玩意儿?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文学的目的,除了以艺术的方式处理,记录一个时代的精神,情景,历史重大事迹,变迁,更重要的是文学带领我们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心灵的世界。文学让我们憬悟除了物质世界,还有一个辽阔无垠的世界,一个属精神,属灵性的世界。而且宇宙有一位有情意的创造主,有位神。他充满良善,真实,美与爱。

散文家周芬伶说语言是有等级的,好的语言与普通的语言,滥的语言相差大矣。她举例:“同样写春天,题目“春神来了”,“春天的我思”,大约是第一级;写“春在林梢”,“浣春”的又高一级;写“春天坐着花轿来”的又高一级;写“四月裂帛”的更高级,以此类推”。(《散文课》,增订新版,九歌出版社,2014年,页34)

记得著名基督教作家张晓風也曾说过诗歌如酒,散文如水。而好酒容易找,但是好水却不常喝到。有一次她去走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去到一个叫哥伦比亚大冰原的地方,喝到从溶冰而来的水,甘冽冰清,令人忍不住要对天“谢水”(基督徒有“谢饭”之礼仪)(《张晓风精选集》,九歌出版社,2004,页41)。的确优秀的语言,使人感觉喜悦,惊异。我们可以纯粹以欣赏,享受美文的态度来看文章,感受其美感。一篇美丽的散文,一阕幽雅的诗歌,让我们心中感动,喜乐。文学往往与抒情,美感,意境息息相关。好的文学能陶冶性情,带来欢愉。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文学根据传统的说法,也能“载道”,阐明一些思想,传递某种价值观。文以载道,而道能弘人。借着说理,使人认识新的思维,好的文章令人深思反省。但讲理的文章不一定是硬梆梆的,周芬伶说,““文以载道”的古文之所以能名扬今古,大多识因其笔法突出,较接近美文。”文字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有思想性的优美文章,其转化力量尤其大。

中文世界的第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基督教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于马六甲所创办的。序文这么说:……随人之能晓,随教之以道,故《察世俗》必载道理各等也。神道,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须有这些随道之重遂穿之。最大是神道;其次是人道;又次国俗,是三样多讲,其余随时随讲。但人最悦彩色云,书所讲道理要如彩云一般。方使众位亦悦读也。

这篇《序文》中所说的“神道”,当然是指基督教的福音,教义,神学思想。睿智的米怜把它列为首位。而令人折服的是早在1815年,我们的文字工作前辈已经把“悦读”当作基督教文章的指引,且强调文章必须如“彩云一般”。想象一下,一个晴空万里,阳光普照的日子,地上阳春烟景,天上满了五色相渲,千变万化的云彩,会让人多么赏心悦目。写文章,说道理当似“云彩一般”,的确值得当代基督教写作人铭记于心;盖当今的光景似乎是说教行文格局的文章甚多,但感动力,文采,美感,思想稍嫌不足矣。

我希望借着一支笔,推展一种可能不是许多人熟悉的,但涵盖人与神,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之人生观。激发人生的想象,拨开云翳,看见耶稣走上十字架的赦罪恩典,并为人类带来的各种可能 、信心、爱心与盼望。

(首次发表于2016年11月27日《星洲日报》〈  生命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