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两个职分合在一起。因为两者,pastor and teachers 基本的工作是牧养(shepherding, pastoring)的人。据我的观察(相信错误难免)现近许多牧者不太喜欢“牧养”,他们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探访更是缺乏。他们比较喜欢讲讲道,教教书。但是我个人认为必须重思或重拾牧养的职分。
《以弗所书》第4章第12节说,神设立四个职分,“是要装备圣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体。”(和合本修订版)以至于我们不会轻易被异教邪说所影响。换言之我们是成熟,稳定的基督徒。我们也能用爱心传讲真理,英文圣经比较翻译的较好:speaking the truth in love 。我个人认为从上下文来看,Truth应当是指“基督教真理”,而不只是“诚实话”。
和合本修订版之《以弗所书》第4章第15节说,我们要用爱心“说诚实话”(照上面的讨论,可以理解为“讲论真理“),“各方面向着基督长进”。这句很好:因为我们各方面的长进,是朝向基督。基督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向他学习,以他马首是瞻。最终是连结与他这位“元首” (或“头“ – head)。英文NRSV版《圣经》是说we must grow up in every way into him who is the head, into Christ。这个into有百川汇海的意味,最终我们都归于基督这个“大海”,融合了。
我们都知道,保罗用“身体“(body)这个意象(imagery )来代表教会。用身体这个意象,主要是要带出一个非常重要得信息:身体有不同的器官 (organs),各个器官必须是连结得甚为结实,牢靠,不会断落的。和合本修订版用了一个相当好的形容词:“接连得紧凑”。英文NRSV版《圣经》则 说每个器官是借着筋(ligament)连结,缝纫起来的(knit together by every ligament )。大家都吃过猪肉,牛肉,也吃过牛筋,知道牛筋是非常坚韧的。骨容易折断,但筋却不容易扯断。
保罗也说每个器官要“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能彼此相助“,英文说:each part is working properly ,那么身体(教会)就会增长,而且保罗也指出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 这种的生长是在爱中进行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是教会数量增长而已,更重要的是爱心日渐生长。 英文NRSV版《圣经》的表达方式较为清楚:We must grow up in every way into Him who is the head, into Christ, from whom the whole body, joined and knit together by every ligament with which it is equipped, as each part is working properly, promotes the body’s growth in building itself up in love.
一般上我们都认为这十条诫命是写在两个石版(stone tablet)上的。有人认为一个石版分别刻5条诫命;有的则认为一个石板刻4条,另外一个是6条(就如我Powerpoint里的图片所示)。英国All Nations Christian College的圣经研究讲师David L. Baker认为十诫分成爱神与爱人两大部分(参他的著作The Decalogue: Living as the People of God, Apollos, 2017)。这跟旧约《利未记》19章18节及《申命记》6章5节,以及新约耶稣所说的两大诫命(参《马太福音》22章34-40节,《马可福音》12章28-34节)是相符的。而十诫中第一到第五诫命是属于一组,这组是关系到“爱神“(Love God),其他的诫命则是关系到“爱人“。Baker把第五个诫命放在第一块石版,即“爱神”这边,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就是爱神的表现;如果你爱神,必定要孝敬父母。
前两天到我最爱的书局Kinokuniya去,本意是要买本Moleskin日记本给儿子;免不了去浏览令人垂涎,琳琅满目的书籍。结果就是两袋书,其中一本是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 的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It (Oneworld, 2015年出版)。作者是位78岁的美国作家,写小说也写非小说 (non-fiction),包括与他人合写了一本畅销书,叫做《柏拉图与鸭嘴兽一块上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
在本书142页(我只能用页数,因为这本书没有目录,也没章题,章数),作者克莱恩引述了培根(Francis Bacon)的名言:“一点哲学引向无神主义,但是深邃哲学则带领人的心思到宗教”(原文作:A little philosophy inclineth man’s mind to atheism, but depth in philosophy bringeth men’s minds about to religion”)。作者自谦的说他可能没有资格评论,因为他无法探研哲学的深处,但是他还是能捉到这句名言的重点。他接着说:“亚里斯多德的名言:‘当你知道得越多,那你会发现你不知道的更多’,培根是从这个想法开展他的看法的。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那么少,真的是一种大开眼界的想法(a real eye opener)。但是这不能阻止我们想要知道的更多,或者至少保持一直探索的态度。对未知的追寻,肯定让我们心思倾向于寻求属灵事物(any wondering about the unknowable certainly inclineth a mind toward the spiritual)。
另外一章是谈到怀疑主义大师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的那一句:“对宇宙来说,人的生命不比一只牡蛎来得重要”(The life of a man is of no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e universe than the at of an oyster)(参本书第81页)。 休谟认为人只是宇宙这个巨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渺小得没什么意义。但是作者认为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牡蛎比喻。虽然我们的生命微小,但是可以有巨大的涟漪作用 (ripple effect)。他引用Frank Capra 的电影It is a Wonderful Life 来说明。主角George Bailey认为他对不起他的家人与社群而想在圣诞节前夕自杀,但是Bailey 的守护天使Clarence出现,让Bailey 看到如果没有他,整个社区将会不一样。
此外,克莱恩也引用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电影 《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中的一段对白,来带出这个信息:
“世界是一窝的强盗,黑夜经已降临;邪恶已经挣脱锁链,像疯狗般的横行世界。邪恶的毒素影响了我们每个人,无人幸免。因此让我们还能快乐的时候,继续快乐吧,让我们继续善良,慷慨,充满爱心,做个好人吧。我们无需感到羞耻,其实是必须,在我们微小的世界取乐吧。”(It is necessary and not at all shameful to take pleasure in the little world)(参页84-85)
从本书,我也学习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的喜乐,而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肉体感官好处。根据作者说这是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所强调的(参页58-60)。他引述罗素的说话:”The goods of the mind are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the goods of the body”。
书中有一章谈到友情的可贵,引述了美国哲学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名言:“老朋友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你能愚笨的与他们相处”(It is one of the blessings of old friends that you can afford to be stupid with them)(页64),读后让我心有戚戚矣。
在宗教观念上,作者自称是一个不可知论者(Agnostic),但他对宗教仍然是非常尊重,且持开放的态度(参页145)。 所传达的仍然是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讨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那一章(页30-34),作者引用伍迪·亚伦(Woody Allen )的电影Hannah and Her Sisters 的男主角密奇(Mickey)在片尾的一段独白,来说明其实我们能从生命中的小乐趣,重拾对生命的喜悦感。而就是这些小乐趣,让我们在看来充满绝望的境况继续向前。正如王尔德(Oscar Wilde)所说:“我们每个人都身处阴沟,但当中有些人却看着满天星星。”(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古代希腊(约公元前4世纪)的哲学家第歐根尼(Diogenes)曾说:“狗与哲学家作了很多很大的好事,但是他们得到最少的报酬。”英文是这么说的:“Dogs and philosophers do the greatest good and get the fewest rewards” 。[我想很多人会把“哲学家”这词,换成他现在正在做的职业或工作]
Diogenes是希腊众多哲学派系中称为“Cynic”的,他也被称为Diogenes the Cynic。 而“Cynic”这个词是来自希腊文,意思是说“像只狗“(dog-like)。因为Diogenes生活举止活脱脱就像只狗。他说狗很自然,不做作;要吃东西就吃东西,要撒尿撒尿。狗只活在当下,不用为过去或未来烦恼。Diogenes 常赞赏推崇这种生活方式。一生据说说是住在一个木桶(亦说是装死人的瓮),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只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他鄙视社会的虚伪,卫道之士。我们的仁兄也因此仿效狗狗,肆无忌惮的公开撒尿。中文把Cynic翻译为“犬儒”。嗯,还是第一次看到两者的联系。
不只是Diogenes从狗学到人生哲理,大哲学家柏拉图也说:“Your dog is a true philosopher” . 不相信,去翻阅《理想国》第二卷,当中苏格拉底与格劳孔(Glaucon) 有关“哲学王” (philosopher king) 当拥有的素质的对话。
宗教与文学的最大公约数,至少包含了仁慈,对生命虚幻短暂的体悟等(《喜欢生命》,页377)。但是宗教文学还需要更深沉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明,英国著名诗人与剧作家(T.S. Eliot) 的《大教堂里的谋杀》(Murder in the Cathedral),描写了即将面对来自英国皇帝亨利二世所颁布的死刑命令的贝克主教(Cardinal Thomas Beckett),如何胜过试探的故事。贝克主教很容易的胜过三个试探,第一是逃命;第二是俯首称臣,服事亨利二世;第三是与他人联盟对抗亨利二世。这三个试探引诱他都胜过了。但是贝克主教仍然需要克服第四个终极试探:即成为殉道者。贝克主教差一点就栽倒在这个试探上,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偷偷地想成为一个殉道者,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但是艾略特却将这种想得到自我荣耀的心理描绘为自私,骄傲的表现。显然的,艾略特更深一层地探讨人性隐微之处,他已经来到宗教的层面了。他所说的就是圣奥古斯丁一再说的,人类最大的罪是骄傲(Pride),而不是杀人放火。
“for her musical flow of voices and counter-voices in novels and plays that with extraordinary linguistic zeal reveal the absurdity of society’s clichés and their subjugating power”。
杜思妥也夫斯基在二十几岁时,参与“彼得拉谢夫斯基圈子”(Petrashevsky circle)的革命活动,原本是想唤醒俄国社会团结起来,面对不公义,而按着他们的理想重新塑造社会。但是最后他发现,人要改造的首先是自己。在牢狱的时期,他接触了许多社会低下层的人,但是这些人比知识分子好,他们有的东西是这些上层的知识分子所遗失的:那就是对神的信仰,以及清楚知道自己的罪(a faith in God and a consciousness of their sinfulness,David McDuff,页13)。
当代著名基督教记者与作家Malcolm Muggeridge说杜思妥也夫斯基想给世人的信息(message)是:接纳受苦,并因此得拯救 (accept suffering and be redeemed by it)。索尼亚接受了人间是有痛苦的,这是无可避免的情况。但是毁坏与新创造是并存的。正如俄国哲学家别尔加耶夫(Berdyaev) 所说:“如果人间都是平等,公正的,人间就不需要上帝了。因为那时,人间就是神了。神存在,因为邪恶存在。”(David McDuff, p 25)
索尼亚丧失父母,丧失尊严,但是却没有丧失她的信心。索尼亚犯罪,是因为不公平的社会的压迫造成的,但是她的纯真没有失去。因为她的纯真,让拉斯科尔纳夫重新有想相信神,生命重新来过的意志(Will to believe and will to live)(David McDuff, p23) 。
最近重读一本叫做《文字的力量》 的翻译书籍,原著为英文的More Than Words 。 书中收集了21位西方基督教作家亲自执笔,介绍一位对自己写作生涯曾产生启蒙影响的前辈作家。其中一篇是著名基督教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所撰写的 〈当他躺着等死〉的文章,文章介绍邓约翰的事迹。 邓约翰原本是天主教徒,于1615年,即43 岁时,归入英国国教圣公会,成为牧师。1621年,当时49岁的邓约翰,被委任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教。两年后,黑死病横扫整个伦敦,死了约四万人,数千人逃往乡间,整个伦敦邻近地区几乎成为鬼蜮。
许多伦敦人涌到邓约翰的教堂,想要听他的解释,为什么瘟疫降临在他们身上。但是他自己也被感染了。六周的时间,邓约翰像是被钉在床上,无法做什么,几乎是躺着等候死神的莅临。就在这个非常时间,邓约翰呢喃着没得到回答的祷告,思索死亡,写了《在紧急际遇中的灵修》(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简称《灵修》)。
患病初期,邓约翰如一般人一样问:为什么是我?他一直问是不是神因为他年轻时放荡的行为而惩罚他?但是他找不到答案。于是他的思考,逐渐转向如何“回应”受苦的问题。在第6章里,描述说他细心观察医生,看到医生的恐惧,而他也与医生一起感到无比地恐惧。甚至很快地,他比医生更加恐惧。他查考《圣经》,发现恐惧是一种抑制,令人窒息的情绪。他因此发出如此的祷告:“全能的神,慈悲的神,一切真正伤痛的神,一切真正喜乐的神,也是一切恐惧,盼望的神,你既然给我一种无法反悔的悔改(repentance),那就请你,也给我一种,我不必害怕的敬畏。”可能英文原文较能表达邓约翰的意思:A fear of which I may not afraid。英文fear字有敬畏,比如敬畏神明的意思。此外,fear 一般上是指害怕的情绪。在这里,邓约翰祈求神给他一个在苦痛中仍然有一种敬畏神的情操。
第一,必须承认你有问题。 Admit your problem. 不要逃避。不要活在一个否认的状况,denial mode。正视问题,处理它。
第二,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参腓力比书3:13-14),不要让过去的失败,妨碍你向前。
第三,不要让感觉,情绪控制你。感觉告诉你要这样做,你要反击,说不,我要做相反的。比如说感觉说:“我不想读书”,“我不想工作”,“我不想读圣经”,“我不想去教会”,“我不想去青年团”等。感觉告诉你:“我想看电视十小时”,“我想整天睡觉”等。你必须与你的感觉争论,反驳它; Talk back to your feelings。 感觉叫你这样做,你就偏偏背道而行。靠着神的恩典,胜过消极的感觉,情绪。〈提多书〉2章11-12 这么说:“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训练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过克己,正直,敬虔的生活。”(和合本修订版)
华里克牧师(Rick Warren)对年轻人说:当你去赴一个约会时,如果你不是遵照预先的计划而行,就是照荷尔蒙的指示而行!因此必须早早计划好你在一个约会中,要做和绝对不要做的事。开始思想自制的时间,不是在车厢后座。(When you go on a date, you will be guided either by your plan or by your glands! So plan what you will do and won’t do on the date. The time to begin thinking about exercising self-control is not in the backseat of a car(see his God’s Power to change your Life, p. 207)。
或许我们会问什么是“天国”,简单的说,“天国”就是“神的统治”,是神旨意通行的状况。Kingdom of God 的强调点应该是God 而不是kingdom。 Kingdom 给人一个“国家疆土” 的感觉。其实天国强调的是Kingship ,王权;统治(Rule);以及主权(Sovereignty)。R.T. France 解释说:”Kingdom of God” denotes the dynamic concept of “God ruling” 。而基督教学者与灵修大师Dallas Willard 说天国指的是:The present available, direct rule of God offered to all humanity in the life of Jesus. We can access it now through Jesus。(参 Dallas Willard,Study Guide to The Divine Conspiracy, 页19)。
耶稣邀请我们进入(enter) 天国。进入神的心,进入神的生命!(into the heart and life of God)! The primary message of Jesus: the surrender (call for repentance) to his rulership for living life. — Dallas Willard, Study Guide to The Divine Conspiracy, p19
法兰克·罗贝克(Frank Laubach)于1884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州,是基督教20世界最伟大的宣教士之一。他早年毕业于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与哥伦比亚大学。然后到菲律宾的一所神学院执教,原本的心意是要当神学院的领导层,大概是院长职位。但是事与愿违。罗贝克因而失望地离开神学院,到菲律宾南部的拉瑙岛(Lanao)回教徒中传福音。在拉瑙岛的时候,他尝试改变他与神的关系,迫切需求神。 他训练自己几乎无时无刻与神有沟通,有持续的团契。他甚至曾说过:每一分钟,你必须花一秒钟与神说话。他也说:祷告最高的境界是双向的交谈,但是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 部分是聆听上帝的回答。他把这个学习与神密切连接的过程写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后来这些信件被收集,出版成为一本叫做《现代神秘主义者的书信》(Letters by a Modern Mystic)的名著。在其中一封信罗贝克说道,他曾经是一个半死的人,是一棵朽烂的树,直到他到达一个地方(相信他是指拉瑙),在那里,他以绝对的诚实,全心全意下定决心,然后又重新下定决心,要寻找到上帝的旨意,而且立志顺从之。
此外,马太福音第5章第3 节,也是耶稣著名的“上上宝训”(Sermon of the Mount),耶稣第一句教导众人的话就是:“心灵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心灵贫穷”的旧翻译是“虚心” (poor in spirit). “心灵贫穷“”主要是说这个人知道他的人生需要神,他需要谦卑的依靠神来过活。可以这么说,“心灵贫穷”是骄傲的人定胜天,自我中心,专靠自己的反义词。
第二,在你所处的处境,无论顺逆,都学习顺服 (obedience where we are),学习体验与了解神的同在与恩典。
去年 ,我曾写了一篇叫做《此刻神圣》的文章,登在原道堂刊物《道声》。主要是介绍一本叫做《此刻作为圣礼》(The Sacrament of the Present Moment)的书。这本书是18世纪的一个法国耶稣会的修士高萨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所写的。教导一班修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神的同在。他主要的思想是我们当愿意祈求,期待以及接受神每时每刻与我同在(Presence)。也当每时每刻,在做每件事上,定睛在耶稣身上,以遵行他的旨意以为依归。高萨德教导修女们学习无论在做什么,甚至是一些最卑微,最琐碎的事情,都必须问:“基督在这个工作上如何向我说话?”他要她们学习从每个任务,每样工作中看到,体验到神的同在与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