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神学为华人教会梳理争议课题 –《爱教会到底?》序文

文:张文光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再为作者谢木水博士(牧师)的神学,哲学,人文的素养喝彩。心中激动,还好华人神学界仍然有这么一个人,为教会当前面对一些社会,政治,伦理的棘手问题把脉,提出一些精辟,宏观的分析,背景之讲解;以及尝试提供一些奠基于基督教神学的大方向、指引原则。作者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都是举足轻重的神哲学家,历史学家,如宗教改革大家马丁路德,加尔文,20世纪大神学家巴特,哲学家约翰塞尔(John Searle),历史学家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等人的看法。然后提出综合多年作为一个神学教育工作者,学术研究者的丰厚学识,教会牧者的睿智经验,个人生命的见证的见解与立场。作者不做泛泛之谈,或给出一些简约的,民粹式的“伪箴言”。相反的,谢博士所达至的任何建议,都是经过思考,都有扎实的神学,哲学,历史学的理论根据。读了让人觉得茅舍顿开。

谢木水博士新著书影

本书谈的是古今中文教会所面对的“丑闻“ (skandalon)。所谓”丑闻“者并不是报章爱报道的性爱,滥权或敛财丑闻。作者引用中世纪神学家亚奎那(Thomas Aquinas)的说法,认为”丑闻“就犹如”绊脚石”。大意的人会被它绊倒,但小心的人却可以绕过它。的确丑闻能绊倒信徒,也给教会带来伤害,更甚让非信徒对教会产生误会,使他们却步。但是作者认为我们探讨”丑闻“,是因为至终我们须与教会”荣辱与共“。

作者提出7个“绊脚石”,或者说是争论性的议题,并从《圣经》和神学角度来评估造成这些skandalon 的人物,言论,与事件。这些个别议题均可以独立用一本大书的篇幅来处理;也可以穷一生来研究探讨。但是在本书谢博士举重若轻,对这课题的背景加以清楚说明,并提出一些重大的基督教指引原则。仔细的阅读,其实这是一本针对一些重大宗教与伦理课题,为基督教进言,说理,护教的书(Apologia)。其中包括宗教改革带来的教会分裂的问题; 如何解经,以及教会当如何面对不同的解经立场;基督宗教是不是暴力的祸首; 教会之滥权与问责。其中涉及政教分离的课题;教会的接待神学 ((theology of hospitality),兼谈如何面对“他者”,比如说罗兴亚人;处于后现代境况中教会的伦理挑战;及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等。华人教会圈子甚少谈到这些课题,更不必说有什经过思考的神学理论,可以引用来处理它们。相信谢博士的分析与提出的见解,对一般的信徒与教会领袖有莫大的帮助。我个人对这些伦理课题也相当有兴趣,稍有一些涉猎,但自己的胡乱阅读,结果有点见树不见林的感觉。读完谢博士的书,对一些课题的梳理,尤其是神学上的理解,忽然间出现了有一个清晰的”大图象“ (big picture),许多问题也豁然明朗起来。

谢木水博士近影

作为一个神学教育工作者,谢博士的本行是基督教神学,他也不负使命,在《基督十架的丑闻》这篇文章里,清楚阐明十字架这个世人认为是“绊脚石”的事件之神学意义。

谢博士在《结语》中透露自己在修神学硕士学位时,曾修教父学,论文主题为宗教改革思潮。难怪他对宗改这个课题着墨较多,用了两章(第一与第二)来谈这个课题。对我这个不太了解宗教改革历史的人,好像跟他在课堂上上了一课精彩的教会历史课,让我了解宗教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谢博士指出宗教改革有其成功的地方,但是难免也有它的问题。 他引述范浩沙(Kevin J. Vanhoozer)的说法,宗改给普世教会带来三大危机:(一)个人解经及产生个人信仰危机;(二)神学权威的丧失;(三)信仰群体的分割对立。华人教会也无法幸免,惨遭这些问题的困扰。谢博士多年在华人教会服事,对华人教会的问题了如指掌。他说华人教会极度重视《圣经》文本的权威,也主张人人都有读经释经的能力。但是一如西方教会一样,华人教会也面对多重解经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常见教会的领袖坚持某一释义,视为教会应当持守的教义立场,往往引起内部或教会之间的纷争,对立、以致决裂。在这个课题上,我从谢博士的文章,得到一个亮光:解经当以神的心意为本(God-Intention),而不是以“自己”甚至“我们”(某个团体)的心意为本。我喜欢他的结论:追根究底,解经是一种人格的活动。新教信仰以神为至终的启示者,当释经得到多重的意义,不同的见解、矛盾的立场之时,信徒之间必须按照早期教会的信仰操守来处理冲突,持守合一。正如《以弗所书》4章2到6节所说的那样。

书中有一章是值得特别一提的,那就是有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这个热门课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资讯多了,也容易撷取,但是不表示人就更有智慧。面对迎面而来,铺天盖地的资讯时,我们当如何分辨真伪。又或者我们将分辨,分析的工作拱手让贤予人工智能?而什么又是“智慧”呢?释儒道都讲智慧,新兴宗教也讲智慧,讲灵性(spirituality),但是基督教会面对人工智能这个巨浪的侵袭时,是否会被淹没?谢博士语重心长的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至于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见解,那就请读者们自行细心阅读,学习了。转借主耶稣的一句话:“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

日前在教导“基督生平”的我,很惊喜地看到《十字架的丑闻》这一章。我从中裨益匪浅,它让我看见耶稣作为弥赛亚的另一些神学意涵。本章以《马太福音》为蓝本,清楚勾勒出耶稣作为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弥赛亚,受膏者,君王的肖像。谢博士也提出耶稣与以色列民族英雄摩西的对比,以及耶稣莫须有的罪状是一个司法大丑闻等。使我们能再一次较深入的认识这位为了世人的罪,自愿走上十字架,被钉,三天后复活,开启天国,造成今天仍然令人激烈争论,历史中最大“丑闻”,最大的“绊脚石“的主角。读了谢博士对《马太福音》耶稣生平的详细阐述,我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使徒保罗会说:”犹太人要求神迹,希腊人寻找智慧,我们却传扬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看绊脚石(Ἰουδαίοις μὲν σκάνδαλον),在外族人看来是愚笨的,但对那些蒙召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希腊人,基督是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1:22-24)。

这是一本涵盖面极广的“大书”,虽然篇幅不是太长,谈的却是几个很严肃,沉重的“教会丑闻“。可喜的是,虽然处理的课题相当复杂,但是行文流畅,易读,立论也清楚。给不太理解这些课题的教会领袖, 如本人,提供了一个神学的清楚架构,可以援用以面对,处理这些问题。

写于2021年7月30日

注:谢木水博士的新书《爱教会到底?以神学视野反思教会丑闻》已于2021年9月,由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南方圣经学院将于2021年12月4日举办e-神学座谈会,探讨本书所提的各个课题,敬请垂注。

 

新书杀青杂感

文: 张文光

终于将930页的商标法律书校对完了;眼睛都蒙了。

2019年尾世纪瘟疫席卷全球,马国难以幸免。2020年三月间马来西亚政府实施“行动管制令”,封城封州封国;整个马来西亚,吉隆坡,雪州就这样一下子停了下来。仿佛日子也慢下来了,没有人要你去office打卡,法庭政府部门也关了,不能出街,不能上餐厅吃饭,不必塞在永无止境的车笼里,不必赶去参加教会永远不停止的聚会或会议。工作量也减了,一下子多了许多时间。于是决定趁着有多余的时间,开始启动已经讲了至少十多年,要修订20年前出版的英文商标法律书的计划。

空白的纸张,有待作者一个字一个字的填上。

哪知道一开始,才知道荆棘满途,工程浩大,学识有限,时间有限,加上还需要处理公司教会事物,甚难专心。20年来要读的法律判例(cases)也够多的,加上需要研究与处理刚在2019年通过新的《商标法令》,整个过程,举步艰辛,几次想把它丢在一旁。经过一年多,没有周末没有黄昏的日子,现在终于可以告别这个计划。也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写了930页,难怪整个过程痛苦万分。

一月尾写完稿,就是没劲儿再去看多一眼。到了三月,出版社一直催逼,才开始校对。一个月下来的校对, 有几次发现在看电脑荧幕的typeset版本,眼睛中有只小苍蝇徐徐飞过,又徐徐飞回来,把我吓个半死。

听说在四季的国度,人间三月与四月天是最美的晚春时节。今年三月间马来西亚也欢来一个阳光普照,芳菲尤其绚丽的花季,有马来西亚樱花之称的风铃木到处绽放。在路边,在住宅区的草场边,更在视频中,姹紫嫣红开遍了。无奈如此良辰美景都付与发出冷光的电脑萤幕。整个三月正是在电脑前,如火如荼校对的阶段,悄悄地许多风铃木花已经开到荼蘼,只剩下薄薄的花瓣飘落满地。

去函邀请马来亚大法官撰写前言,他欣然答应。一个星期后收到。给我打了个强心针,校对的脚步加速。终于在愚人节把校对的最后三章scan了,传给出版社。十多年的心中大石放下了。一般上写书的最后一个工作,就是写序文。三月中开始酝酿书序时,反而不是专注在序文该说些什么,而是有另外一个问题一再盘旋在脑海:已经20年过去了?!2001年第一版付梓时,在家里搞了一个感恩会,教会中的乐龄人士,弟兄姐妹不吝拨冗出席,谈笑尽欢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其实两个十年已经悄然从指缝间消逝。猛然间,想到人生有几个20年?而我还有几个20年,一个?一个半?最多两个吧?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平复。这20年好像是我的黄金时代,但好像也并没做了些什么重要的事情。心中很是惊慌,蹉跎了岁月吗。想想有呀,至少供完两个儿女的大学教育;与友人开了一个律师楼;参与在Sri Gombak建立一个新教会;文桥帮我出版了4本小书,也写了一些法律的文章;编了三本教会历史特刊;上了几次联邦法院,上诉院,法律汇编加了几个自己办的案件之报道,英文说的reported cases。

校对工作完成那天黄昏,我到IPC的大众书局逛逛,进行我的“书本治疗”(bibliotherapy – 狂买书也),疏解压力。翻看书籍,跟几个月没有仔细端详的方块字,亲切问好,闻闻新书的芳香。看到三毛的书《心中的梦田》这本书书背上的这段文字:“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是如此悄然易逝”。青春啊青春,那么美好但又是那么容易消逝。明代才情如海的汤显祖不早说过了:“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我相信他所谓的“爱好”指的是喜爱美好;喜爱美好,青春是人的本性,看到二三十岁的青年人,明眸洁齿,没有皱纹,容光焕发,那么充满阳光与活力,青春太美丽了,但又是那么短暂。难怪秦始皇要派童男童女到东瀛寻找那常生不老药。近来发现眼袋深了,头发少了,疏松了,白的好快。眼睛容易疲倦,晚上也不能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样做到十一二点。更惊人的是手有老人斑了(我一直认为一定是防范新冠病毒用太多洗手液的缘故,该死的病毒)。不得不承认青春不在。常常听人说,时间过得真快呀,现在较能体会,可能它临到自己身上吧。一瞬眼间,今年踏入人生的一甲子了。你说有伤感吗?我说难免是有点,辛苦打拼力了一辈子,刚有点成就,但已经似乎来到黄昏了,天色开始要暗了(但有人说黄昏自有它迷人的地方,有待证实吧)。此刻我想起陈奕迅的歌《陀飞轮》的一句:“秒速 捉得紧了, 而皮肤竟偷偷松了“。在时间这个无情巨人面前,相信人都会感到无奈无助,美好时间也无法重来,“如花美眷,逝水流年” 的事实,让我心有戚戚。但是虽有丝丝惆怅,但整体上来说,感恩的感觉还是多了许多。做医生的弟弟时常说,像我们这个年龄的,有些人都不知去到哪里了。

谢谢上帝给我生命气息,今年踏入人生一甲子。有健康的身体,仍有机会事奉神,有算是稳定的事业,孩子们也找到他们的自己的位置,看来尚能发挥他们的潜能。我唯有说一切的恩典来自上帝。我想起《圣经》的一句话:“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再翻看经文,这句话是记载在《雅各书》1章17节,经文用了这个词汇:“美善的恩赐和全备的赏赐”。不太理解“全备”,“恩赐”是指什么,查看英文《圣经》,是用all that is good, everything that is perfect。另外一个版本是说:every generous act of giving, with every perfect gift, is from above, coming down from the Father of lights。 还倒是第一次察觉,《圣经》是用Perfect,完美也,来形容神的赏赐。感谢神提醒,他所赐予他的儿女的是完美的赏赐;为此我由衷感谢。

(2021年4月10日)

愿万民称赞你!

“愿 神怜悯我们,赐福与我们,用脸光照我们, (细拉) 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万国得知你的救恩。 神啊,愿列邦称赞你!愿万民都称赞你!愿万国都快乐欢呼;因为你必按公正审判万民,引导世上的万国。 (细拉)  神啊,愿列邦称赞你!愿万民都称赞你!地已经出了土产; 神-就是我们的 神要赐福与我们。 神要赐福与我们;地的四极都要敬畏他! ” (《诗篇 》67篇1至7节,和合本)

Photo by Lam Been Koon

这篇短短7节的《诗篇》,重点是全人类(all humanity),即以色列人与非以色列人,都当认识,承认与赞美神的救恩。《诗篇》第67篇明显将神的救恩延伸到全人类,而不是限制于以色列人。虽然神原本的盟约(covenant)是跟以色列人订立的,但是在这里很清楚的,恩典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全人类。

在组织架构上,这篇《诗篇》可以分成三大段,每一段都以“神啊,愿列邦称赞你!愿万民都称赞你!”作为结束。第一段,即第1到第3节是关怀整个族群的祷告与祝福 (communal benediction),第二段, 即第4到5节,是一个祈祷,祈祷万族万民因为神的公正审判世人,引导他们而赞美神;而最后一段是对神的信心,相信神必定带了普世的恩典,福泽 (blessings)。

《诗篇》67篇使人想起一段非常经典的祝福词,即《民数记》第6章24到26节:“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 愿耶和华使他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 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 在《民数记》重点是放在以色列人身上,是以色列祭司对以色列民的祝福语(priestly benediction)。但在这里,神原向以色列人所赐的福泽恩典已经延伸至全人类 (参第2与第3节的用词“世界”,“万国”,“万民”与“列邦”)。

家庭幸福,人类自古的基本愿望。

第1节反映出古今中外人类同样的基本欲求(yearnings):祈求神明赐福与保护 (prayer for blessings)。第1节这么说:”愿 神怜悯我们,赐福与我们,用脸光照我们。”神的“脸”或“光”表示他的”荣耀”(glory,kabod)。而“用脸光照我们”又是什么意思?旧约教授Gerald H. Wilson 说在整卷《诗篇》中,说到神用他的脸光照我们时, 是暗指“神临在时那种令人感到神秘敬畏的荣耀” (the shining of God’s face alludes to the numinous splendor attached to this presence in all his ‘glory’ (kabod))。 他也说在整卷《诗篇》中,提到神的“脸” 或“光” 照我们时 (the shining of God’s face or light),是表示神即将拯救我们(参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Zondervan, 2002,页927)。

第2与第3节说明了神愿意全人类敬拜赞美他。第3节这么说:“神啊,愿列邦称赞你!愿万民都称赞你!”这是一个迭句(refrain),强调一个中心思想:即希望“万民”(ammim),即以色列与非以色列人(外邦人),都能参与颂赞感谢神。这种的颂赞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或知道神的“道路”与“救恩” (第2节)。当神呼召以色列人的始祖亚伯拉罕是已经清楚表达他的心意:“我必叫你(亚伯拉罕)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参《创世记》 12章2-3节)。

第4与5节多么让人感到欣慰, 首先神要带领我们,不只是通过《圣经》,或基督教群体,或其他信徒,其他人,他应许要亲自引导我们。这是多么让人感到受宠若惊的事。此外,神也要赐福我们。第5节重复的说:“神-就是我们的 神要赐福与我们。神要赐福与我们”。在人心惶惶,焦虑不安的世代,我们要的是这种的保证。在新约《圣经》里,我们看到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记载,每每天使或耶稣与人接触时候,都会先说:“不要怕”。

第6-7节是那么直接有力:“地已经出了土产;神-就是我们的 神要赐福与我们。神要赐福与我们;地的四极都要敬畏他!”。C. Hassell Bullock说《诗篇》第67篇让我们看到神有两种让世人认识知道,并信任他的做法:第一是借着他在历史中的奇妙作为,如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使以色列人回归耶路撒冷,让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第二是借着自然界五谷丰收的赐福。读者们可能注意到第6节也是一个迭句 (refrain),它重复指出神一定赐福与我们。在新冠病毒肆孽,人心惶惶,一片doom and gloom的大气候下,这种的宣告,无疑会令我们重拾信心,心灵得到安静平稳。

(2020年5月13日)

瘟疫蔓延时的灵修小品(四)

文:张文光

经文:《提摩太后书》1章7节: “因为 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提摩太后书》是保罗写给他的年轻门生提摩太的一封书信。这封信情词恳切,亲昵。他把提摩太称为”亲爱的儿子“ (1章2节),并说他昼夜为他祈祷,切切的想见他(1:4)。保罗说他是“照着在耶稣基督里生命的应许” (1章1节),写了这封劝勉鼓励的信给提摩太。保罗相信在耶稣里是有生命的;这也是神应许给信徒的。他进而提醒提摩太必须将神所赐的“恩赐” (gift)重新“如火挑旺起来” (重新烧旺也 – rekindle the gift of God),同时提醒他神所赐予他的不是胆怯的心,而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 (1章6到7节)。和合本翻译为”心”,但在英文《圣经》用的字眼是spirit,有些解经家说这个spirit 应该是大写S的,即Spirit, 圣灵也。保罗说神所赐给我们的不是胆怯的灵,而是有能力,有爱与审慎的灵。如果我们参考英文的翻译,就更清楚: “…for God did not give us a spirit of cowardice, but rather a spirit of power and love and of self-discipline”。保罗接着鼓励提摩太不要羞于给主耶稣做见证。很显然,他勉励提摩太不同害怕,相反的要放胆,但同时保持“审慎”的态度,传扬福音。再次让我们看到保罗是多么有智慧:他的教导一向来都是相当持平(balanced),不偏激的:一方面他劝导提摩太要有胆量,能力为主作见证,另一方面他也提醒提摩太要有“审慎”的态度。在为主传福音的工作上,必须要胆识能力,但勇敢不表示莽撞,胆量与审慎必须并行。

政府昨晚宣布MCO再次展延两个星期。可能对一些人是带来不便与更多的挑战。但让我们将不安的心沉静下来,继续留在家中,一起抗疫。也切切祈求神尽快遏制病毒的蔓延。这段时间多出来许多的时刻,是与神亲近,见证主爱的好契机。希望大家在家中有固定的读经、灵修、祷告与思想神的话,借着打电话、社交媒体来传福音。今天的经文提醒我们不要太过胆怯惧怕,相反的要培养心灵的能量,仁爱与谨守的心,  因为这是神给我们的。经文清楚告诉我们,神所给予我们的是”a spirit of power and of love and of self-discipline”。这几样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困境,挑战时,是不可缺少的。我个人也相信这些素质不只是天生的素质,更多是圣灵的“果子” (fruit of the Holy Spirit)。《使徒行传》第1章第8节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当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所以能力,尤其是传福音,活出主爱的能力是圣灵所赐的。另外一段经文,《加拉太书》第5章22节也是我们熟悉不过的:“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从这段经文我们看到,任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等品格或属灵的素质也是圣灵产生的。保罗在《提摩太后书》第1章第7节提到的,刚好是《加拉太书》所提到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果子,即“仁爱”和“节制”。

我们必须亲近神,倚靠圣灵,顺服圣灵的引领,才能培养这些素质与品格。让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2020年4月24日

神已经回应我们对新冠肺炎的哀述一驳N.T. 赖特

【注: 以下文章是伍锦荣博士(Dr Ng Kam Weng)近期发表在Kairos之网站 Krisis & Praxis 的文章,“God Has Answered our Coronavirus Lament. Contra NT Wright” 的翻译。文章反驳NT Wright的看法,并指出基督徒必须从基督教的末世论与救恩论来讨论苦难的问题,包括现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征得伍博士的同意,我将它翻译出来,以飨阅读中文的读者。谨此向伍博士致以谢意。英文原文可以在这个连线读到: 𝐆𝐨𝐝 𝐇𝐚𝐬 𝐀𝐧𝐬𝐰𝐞𝐫𝐞𝐝 𝐨𝐮𝐫 𝐂𝐨𝐫𝐨𝐧𝐚𝐯𝐢𝐫𝐮𝐬 𝐋𝐚𝐦𝐞𝐧𝐭. 𝐂𝐨𝐧𝐭𝐫𝐚. 𝐍.𝐓. 𝐖𝐫𝐢𝐠𝐡𝐭 –

文:伍锦荣博士

翻译:张文光

N.T. 赖特(N.T. Wright))发表在2020年3月29日刊之《时代周刊》的文章的题目,是令人震惊与富有挑衅的:《基督教对新型肺炎没有答案,也不应有答案》(后称"赖文")。

我们可以对赖文如此总结一下:没有解释,不管是理性的或感情上的,都没有解释;我们不应该理性化或灵意化我们的苦难,尤其是在一个"我们只能劝告大家毫无盼望地等候"的时刻。更好的作法是悲伤(grieve)或哀述(lament)。因为哀述提醒我们神也因为祂的子民背叛祂,心中悲痛,发出哀述。赖氏总结道:"解释现在所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并不是基督教的职责(vocation)。其实,基督教的职责是自承无法解释,相反地,只需哀述。"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哀诉?没有任何解释,没有任何理由,就只能哀诉?这不是有点像在残酷多舛命运前,实践希腊悲剧式的宣泄。这不是感情泛滥与罗马斯多葛主义的混合品?如果是这样,又何必哭诉哀叹?为什么不就认命,接受命运?可能回教徒的做法是对的,耸耸肩,大喊说:一切都是命定(takdir), 然后继续生活。

可惜的是,缼少一个能解释我们为什么面对苦难的理由,及如何应对的一致性方案,我们的哀述大有可能只是绝望的表达。我们会因为和毫无意义的状况与毫无意义的苦难的搏斗而陷入沮喪。赖氏说得对,《诗篇》及先知文学中的哀歌,让我们确定,神是理解我们的痛苦,同情我们的苦境的。但,《圣经》中的神,肯定也向祂的子民保证,祂不是一个善变的神,祂要从邪恶中带来良善,因为祂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圣经》较完整地教导我们,神不只是同情我们,祂其实做了更多的事情一一祂做了能终结苦难的事。透过基督,神处理了苦难背后的缘由;开启了救恩的工作,最终结束所有的苦难。

用神学的说话来讲解,我们只能透过基督教的末世论与救恩论,才能为现在所面对的苦难,说出一个理由,並体验盼望。换言之,因苦难而来的痛苦,只能在我们体认罪的原因(即人的犯罪与受造界的堕落),以及罪的解决方案(基督在十字架上,背负了我们的罪与苦难)而得以减轻。正因为我们对已经复活的基督的信心,我们才能经历真正的盼望(而不是赖氏所说"窘迫”的盼望);而复活确保神已经决定性地解决了罪的权势,及罪的后果,并让我们经借圣灵的更新,在今世经历神新的创造。赖氏在其他地方,不也论述了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经得胜,成了"得胜的基督"(Christ Victor) ,因此,基督徒能等待受造界最终的修复的看法吗?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无可否认,基督徒会继续经历很难用简单的说法来解释的苦难;很多时候,公义的人与不公义的人一起经历苦难,因为神使日头照义人也照歹人;祂允许癌症与新冠肺炎袭击王子与乞丐 ,信徒与非信徒。祸哉那些糟透的、随意给出陈旧的答案,尝试安慰人的人。在这黑暗时刻,重要的是我们站在受苦的朋友傍边,给予他们同情与认同,实际的帮助等。虽然如此,我们因生命中种种经历所带来的沮丧,我们所给予朋友的同情及认同,必须以有根据的神学信念,或属灵的确据为基础,而这基础也是建立在一位对我们存良善护理的神的根基上 。

当然我们也必须警戒一些基督徒,他们喜欢随意给哪些正面对因苦难而来的生活沮丧的人,一些不假思索的答案。有时侯,一些义人,因为一些似乎不该遭遇的苦难,而的确找不到终极答案。我们也承认赖氏所引述的哀歌,不能为苦难带来理性的答案,但说哀歌没有提供答案,並不表示就完全没有答案,神已经在《约伯记》与《传道书》里提供许多的洞见,最终神在新约对苦难问题提出了终极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苦难的答案,不是在哀述,而是在于一个我们把哀述带到祂面前的神。在《圣经》中,哀述或哀歌,是一种叫信徒把他们的难处与困惑带到神跟前的邀请;在神面前他们甚至可以埋怨,质疑神的公义。但哀述不是我们向神表达我们的失望挫败,或怀疑神的时刻;而是我们来到神面前,与我们的疑惑,失望交锋的时刻。许多经过这个黑暗巷子的圣哲,都能见证在神跟前:

在最黑暗的时刻,

最小的炬火就是光明。

或许赖氏避开这些基督教神学论述(他用"愚蠢的臆测“,"令人起疑的臆测"的字眼来形容),是因为他的文章是写给普罗大众的媒体。但我有点怀疑,这是赖氏的一贯作风,喜欢挑起争论。还记得他借他的圣经神学的新亮光,而摧毁基督教对天堂与地狱,以及基督徒盼望的高峰的传统教导,而沾沾自喜吗?无论如何,赖氏最终得出的是一种被截短的末世论,这种末世论无法为苦难提出答案,也无法提供基督教完整的盼望。

或许赖氏是想接触《时代周刊》的非信徒,他们可能会心仪他流利的说词,可惜的是,虽然很努力,我想许多人会对他对苦难的微弱回应嗤之以鼻。一些非信徒可能会为基督徒表示一点敬意,因为那些勇敢的基督徒,在苦难中,明知没有答案,还继续哀述,只因他们假设神同情他们。但是如果基督教无法为苦难提供理性的解释,非信徒会认为这种哀述只是将沉溺的人的一根水草。

赖氏将"希望"建立在“哀述”(lament)上,而不是基督教健全的末世论(这种末世论是神对罪与救恩的伟大故事)的这种尝试,可能带来暂时的心理慰藉,但这种慰藉将最终会被残酷的现实,即无意义的苦难所压垮。在这个过程中,基督徒会发现他们的盼望被偷了,像保罗所说的:“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哥林多前书15章19节)

2020年4月4日

瘟疫蔓延时的灵修小品 (三)

文:张文光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马可福音》5:34 和合本《圣经》)

攀缘植物,离开了依附的篱笆还能生存吗?摄影:蓝炳焜

刘长老传出来Celine Dion与Josh Groban 合唱的这首《The Prayer》是我第一次听到,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句:”给我们信心,使我们能安全”(Give us faith so that we will be safe)。视频的华文字幕将safe翻译为“平安”;这也没错。我也有点怀疑英文原文的用词当是“saved”?Saved 有得救的意思。无论如何,“平安”,“安全”,“得救”都是属于同一个范畴的词汇,是好事,是凶恶事情的反面。以上《马可福音》中耶稣的话,告诉了我们的是对耶稣的信心救了哪个患疾病的女人,提醒我们在充满许多未知数的境况下,唯有对耶稣的信心能救我们。上个星期吧,读到一则新闻:一个被怀疑患上新冠肺炎的中年人,因为有一些症状,在沙登( Serdang) 医院做了检验,留院观察;在等待检验报告出炉,一时想不开自杀了。但反讽的是,检验报告出来发现他其实并没有受感染。他的过世,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的确恐慌,失望,沮丧是致命的,但是对基督的信心却能把绝境,变成奇迹。对耶稣的信心带来今生以及永恒的生命。如果你因为这个全所未见的瘟疫而忧心忡忡,记得了:要重拾对耶稣基督的信心。

2020年4月3日

 

瘟疫蔓延时的灵修小品(二)

文:张文光

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 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 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马太福音》 4:3-4, 和合本)

绚丽的花朵生命虽然短暂,然而神仍让它们光彩夺目。摄影:蓝炳焜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选了《马太福音》第4章3-4节,主要是想到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时候,我们都有点神经质:非常注意身体健康,注意洗手,卫生;到处找口罩;注意提高免疫力;不敢触摸一些东西的表面等。我们都害怕感染病毒。这都没错,也是负责任的做法。但是这段经文揭示了一个很深的真理:人除了肉体,也有灵性层面。我们非常在意身体健康,但有没有注意灵性的健康?我们活着必须也要有神的话语。物质的食物,东西(如金钱)固然重要,但我们不是“单靠食物“,我们“乃是“要靠神口里所出的每一句话。在这段时间,让我们立志多读,多理解,并多实践神的话。而新约让我们看到耶稣就是神的“话” (或“道”;大写的Word)。求神使我们追随耶稣,更新、复兴我们的生命。

瘟疫蔓延时的灵修小品(一)

文:张文光

【注:新冠肺炎 (Covid-19)疫情泛滥,政府在2020年3月18日开始实施“行动限制令” (Movement Control Order,MCO),在这段时间,国人多不能出门,需留在家中,实践所谓的“social distancing”。我从3月30日开始每天早晨,通过whats app 发送给长老会原道堂吉隆坡教会(早堂)的会友一则灵修小品。希望能用神的话语来安慰,鼓励他们。个人觉得这是属灵领袖的责任,在非常的时刻,当用神的话语来引导会友。3月30日与31日的灵修短文稍加扩充,成为之前上载的两篇博文:《疫情蔓延读《哀歌》与《得享安息》。以下是4月1日开始的短文。】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他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以仁爱和慈悲为你的冠冕。 (《诗篇》 103:3-4, 和合本)

《诗篇》103篇3至4节提醒了我们:我们的一切罪已经得到赦免;在新约中保罗也说:“过犯不如恩赐”,“定罪不如恩赐” (《罗马书》5章15-16节)。这“恩赐”或“礼物”(gift)是耶稣基督自愿舍身流血,钉在十字架所成就的。也是人间最贵重宏大的礼物。信了主的我们已经得到了这份礼物。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在面对各种的问题、烦恼、忧虑时,不可忘记的是我们都是蒙恩典,蒙神所爱的的。当我们想到“冠冕”,我们就想到地位权力;但经文强调神以“仁爱与慈悲“为我们的冠冕。在疫情蔓延的日子,或者在接受医治时,我们要的不再是权力,地位,金钱,而是神的慈爱怜悯。而神应许,也乐意给我们他的厚爱。

2020年4月1日

得享安息

文:张文光

《马太福音》第11章28到30节是稍微对基督教有点认识的人都很熟悉的一段经文。在许多布道会中,讲员都喜欢引用这句,来劝勉非基督徒信耶稣。这段话是耶稣所说的,经文如此说道: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神领我们到可安歇的水边。摄影:蓝炳焜

刚成为基督徒时,初读这段经文,有点惊讶,得安息得平安不是靠自己操练清心寡欲,安顿自己的心,或寻找心灵辅导吗,而竟然是来到一个人面前?但在这里,耶稣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人心中得安息的最终秘诀就是“到我这里来“,很清楚的是把自己当作解决烦躁不安的方案。西方神学家喜欢说,我们心中的都有一个神所放置的空洞或缺口(God-shaped void),这个空缺只能由神来填补。圣奥古斯丁(Augustine)就曾说过一句名言:“你(神)为你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灵烦扰不安,直到来到你里面,才能得安息。”

耶稣将自己赐给我们,使我们得安息。多么奇怪得一个说法。解决烦恼,不能安息的方法,竟然是一个人 (当然基督教相信耶稣也是神)。后来才理解,神成为人的帮助这种说法,新旧约一脉相承。君不见旧约《诗篇》42章5节也这么说:“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 神,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当然在旧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经文,都说神是我们患难中的帮助。《圣经》中的神,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真实,随时愿意对人间疾苦伸出援手,有情意的全能者。以上所引述的《诗篇》甚至说耶和华(神)是非常乐意地,并“以笑脸”帮助我们。

姹紫的野地之花。摄影:蓝炳焜

即然耶稣赐我们安息,那我们就来到祂跟前,说主啊,我是属于你的,祢帮助找,我把我的担心恐惧交讬给祢了。

耶稣也说我们必须负祂的轭,学祂的样式。轭是套在垦田的牛的木架子,农夫用轭,要使牛就范,驯服耕田。在此负轭有顺服,归顺主的意思。人要安息不能不归顺神,学习耶稣的言行。

要安息,就必须归回,归属神,同时学习主的样式或榜样。那你可能会问,主的样式是什么?答案也在这段经文里:柔和谦卑。耶稣一生有许多东西让我们学习,比如他的舍己,爱的榜样,当其中最大的是他的谦卑与顺服,自愿牺牲自己走上十字架的路。保罗说耶稣“本有神的形象,但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式,就自己谦卑,存心顺服,以至于死,却死在十字架上” (腓立比书2章6-8节)。他是顺服的最佳榜样,把自己完全交托给神,在十字架上“他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神”(彼得前书2:23)。

我们生活在一个堕落了的世界,难免受到罪的巨大影响;罪带来死亡与各种的痛苦。罪恶的威胁不断侵袭我们;世上许多的事叫我们无法安息,也许我们会为孩子,丈夫,妻子,父母,家人,甚至教会,社会,国家(比如说现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疫情),或为自己的健康,财务,工作忧心忡忡,无法安睡。得胜之道就是学习主的样式,背负他的厄。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鞭伤,使我们得医治;也因他在十字架所受的刑罚,我们已经得到平安。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相信,倚靠,安然交托主。

2020年3月31日

疫情蔓延读《哀歌》

文:张文光

“耶和华啊,求你记念我如茵陈和苦胆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这些,就在里面忧闷。我想起这事,心里就有指望。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我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份,因此,我要仰望他。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他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 (《耶利米哀歌》 3:19-25 和合本)

以上的经文取自旧约《圣经》中的一卷《耶利米哀歌》,一般上解经家都说是先知耶利米所写的。“哀歌”是旧约《圣经》中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英文称之lament。是一种因为一些真实事件,带来的伤痛而发出的恳诉或埋怨(complaint),但是“哀歌”又不单是恳诉,更重要的其中也包括了因为不明朗前景而对神发出的哀求(petition),最后是以确信神必定介入的祷告与赞美为结束。简单而说,“哀歌”不是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它们是因为生活遭遇到的各种伤痛挫折,而来到真实,有情意的神面前之恳求,哭述,进而赞美的心灵记录。“哀歌”往往有对过去痛苦经历的回忆,但是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期冀。这种憧憬与期冀所以仍能在绝望境况中产生,是因为以色列人对神是信实的神的这种体验与认知。“哀歌”肯定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有对象而发出的对话,这个对象就是神。所以说“哀歌”很贴切的表彰了圣经信仰,也是基督教信仰的特色:即基督信仰不是一种命题式(propositional)的信仰,而是与神对话的信仰 (dialogical faith)。

Photo by Lam Been Koon

《耶利米哀歌》第三章的背景是以色列人家破“国“亡,被巴比伦铁蹄践踏,以色列人的最后残余国家南国犹大(Judah) 在公元前587年被巴比伦大军所灭;犹大国的国王西底家与其他臣民被俘虏到外地为奴,耶路撒冷圣殿被掳掠,皇宫陷于火海。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国王与贵胄都成了巴比伦大帝国阶下囚,流亡在不熟悉的环境,而留在已经成为废墟的耶路撒冷的只是一些老弱居民,前景是多么的灰暗与绝望。耶利米回忆起他的“困苦漂流,就像是苦槿和毒草” (第19节,新译本圣经),而他直言:“每逢我的心想起往事,我的心就消沉” (第20节,新译本)。但是他接着说:“但我的心一想起下面的事,我就有指望 (第21节,旧版圣经和合本没有“下面”这两个字)。“下面”什么事?原来这下面的事就是“耶和华(神)的慈爱永不断绝,他的怜悯永不止息 ”(第22节)。接着他用信心宣告:“每天早晨都是新的;你的信实多么广大!”(第23节)。

晨光透过树林,照在蓝色的湖水上 (克罗地亚国家公园,Plitvice Lakes National Park, Croatia)

当先知想起神的“慈爱永不断绝,怜悯永不止息“(第23节)时,他就重拾信心与盼望。他进而宣告:每个早晨都是新的!新的早晨,万象更新;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代表一个全新的可能,代表了希望。对于一个陷入绝望困境的人,能够重新来过是至关紧要的。能重新来过的宣告,甚至是轻声的提议,就像久逢干旱,迎来的及时甘霖,令人精神抖擞,振奋不已。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是我们相信耶稣已经复活了,他今天,以后都与我们同在。他给人带来的是重新来过的盼望。

因此不管以往经历什么的挫折,失败,神是信实,慈爱,给人盼望的神。耶利米更说:神是他的“业分,所以,我必仰望他”(第24节,旧的圣经版本如和合本翻译为“福分”)。

神不会消失,不会不管人间疾苦,所以他成为我们的福分,产业。他绝对是不会让人蒙受损失。疫情可能增加,神的爱、眷顾却绝不改变,他的保守护理肯定增加。让我们好好照顾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仰望耶稣,继续在艰难的时局,积极度日。

2020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