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光
[以下是本人在2017年1月22日在原道堂吉隆坡教会早堂讲道之讲章。有增删。]
经文: 马太福音4:17; 5:1-3; 路加福音17:20-21; 约翰福音4:15-16
引言:我们应该怎样过一生 ?
我们华人都说要出人头地,自强不息; 努力读书,找份好的职业,然后累积资金做生意,赚大钱。
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所谓的“世纪人”(millenials)是怎样看人生的?想学面书(Facebook)的创办人Mark Zuckenberg, 年级轻轻靠着网际网络成了超级亿万富翁。有者则想快发达,想靠投资股票,地产致富。这些都没错,但是人生就这么多吗? 就只一味“向钱看”吗?
成年人又怎样看人生?那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可能受到科学主义,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就说一切都是物质的;万物都是因为机缘巧合,化学作用而进化而来。比如说196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奖人,Jacques Monod,就曾在1970年出版了一本叫做 Chance and Necessity 的书,倡议一切生物的奇特,都是因为有机体内部的蛋白质,因着酶(Enzymes)的激化作用,而进化而来的。他说生物内部本身,一开始就像有种写好的programme, 一种基础建构 ,促使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元素,能朝着某个目的而进化。他用了一个名词:teleonomy。因此没有所谓的“最终的理由”(Final Cause),或者神的作为。
一些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他们大概会说,只要努力做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一般的华人的人生观,大概就是不要害人,尽了责任,养大孩子,然后有点积蓄,与老伴到处旅游,开心过晚年就好了。至于死后到哪里,不要问啦 。宗教呀,都是叫人行善的。“神”这回事,信有就有了。信无就无啦。不要太“迷信”。孔夫子不是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吗?
而一些比较豁达的中国文化人,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则说死亡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花开了就会谢,然后果子生出来。生老病死,不过是个自然的过程。 季老写了一篇名作,叫做《二月兰》,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他看到二月兰,应该开时,它们就盛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自然运转,不会因为人类而稍微改变一些些。季老提示我们,对生死要看得透彻;生就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的静美。生与死,最终是遵照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悲的。
基督教怎样看人生
基督教徒相信人是按着神的形象所造。《圣经》第一卷书〈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宣告:“起初, 神创造天地” 。接着在1章 26-28节记载道: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天空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以及地上爬的一切爬行动物。”神就照着他的形象创造人,照着神的形象创造他们;他创造了他们,有男有女。神赐福给他们,神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这地,治理它;要管理海里的鱼,天空的鸟和地上各样活动的生物。”(和合本修订版)
简单的一句话:带出了这几个基督教重要教义:(一)有神 (当然到底有没有神,这个题目需要用大篇幅来另外处理);(二)神创造我们人类;(三)人类与神撇不开关系;(四)人要成为人不能忘记了与神的这个关系;(五)人生存在世,有其“使命” – 即“治理大地”;神学家称之为“文化使命”。
以上是旧约《圣经》的记载,来到新约《圣经》,耶稣又是怎么说呢? 我们都是Christian; 而Christian 必须是相信“基督”Christ的人。基督就是 耶稣, 耶稣就是基督。基督教最终的根基,理据就是耶稣这个人与他的言行。当我们谈我们当如何过此生时,不得不聆听耶稣的教诲。
耶稣说:“我来了,是要羊(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这是记载在〈约翰福音〉第10章第10节的经文中。我称这段经文为Perfect 10。什么是“丰盛”? 《圣经》学者也是《圣经》翻译家吕振中把它翻译为:“我来乃是要使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充盈满溢。”“充盈满溢”,想象一下一坛满溢出来的好酒。或者想象一下,在一个欣欣向荣的青绿草地上,两个健康活泼的小孩在奔跑嬉笑。也想象这幅图象:蜿蜒的葡萄树藤子结满了一串串丰泽晶莹的葡萄。或一棵种在潺潺流水旁的参天树木,青翠的叶子,枝丫挂满果子。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是枯萎,苍白的。相反的,当充满旺盛生命力,潜能尽然得以发挥。华人在节庆都喜欢说:兴啊!旺啊!大概捕抓到“丰盛”其中一二内涵。然而“丰盛”不只限制于物质的丰盈,更重要是表达出生命当像一朵盛开的花,绽放绚丽的意思。在英文中有一个相当贴切的词汇:Flourishing。
天国到了
耶稣来到这个世界上,宣告“天国近了”,有人说他开启了天国。 并邀请我们进入这个“天国”。如果我们我们细心阅读新约《圣经》,就会发现,耶稣在世所宣讲的道理的中心是: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马太福音3章2节这么记载:“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来到4章17节,则是这么说:“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中文圣经是用“天国近了”这个词句;给人一种印象,天国在来临中,但尚未到达。但是如果我们看希腊原文,有关词汇的意思是arrived, 到达的意思。新约学者以及解经家R.T. France将〈马太福音〉4章17节翻译为:The kingdom of heaven has arrived。天国到了!
用个比喻,在座有些年纪较长的,可能经历过没有电流的生活,那时代都是靠煤油灯,蜡烛。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可能非常陌生。但是我们都有经历过电流中断的时刻,我们慌忙地预备蜡烛,把手电筒全面找出来。而没有电,就没有冷气;炎炎长夜,变得非常不舒服,甚至辗转难眠。一旦听到“电来了”,大家都雀跃不已。“天国来到了”,绝对是个令人振奋的宣告。它唤醒我们我们不用再回去哪无力苍白的生活状况;只要我们悔改,愿意谦卑,将主权降服与神,我们就可得到丰盛的生命。就像当电流来了,我们只要把插头插上电源,扭开开关, 就可享受电流那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人会愿意回到点蜡烛,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机,没有ASTRO的日子了。我们的生活因为电来了而改观,同理,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天国到了”而能,也必须彻底改变。
什么是天国
或许我们会问什么是“天国”,简单的说,“天国”就是“神的统治”,是神旨意通行的状况。Kingdom of God 的强调点应该是God 而不是kingdom。 Kingdom 给人一个“国家疆土” 的感觉。其实天国强调的是Kingship ,王权;统治(Rule);以及主权(Sovereignty)。R.T. France 解释说:”Kingdom of God” denotes the dynamic concept of “God ruling” 。而基督教学者与灵修大师Dallas Willard 说天国指的是:The present available, direct rule of God offered to all humanity in the life of Jesus. We can access it now through Jesus。(参 Dallas Willard,Study Guide to The Divine Conspiracy, 页19)。
天国就是神的旨意的得以自由运行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耶稣教导我们的祷告,第一句就是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耶稣也教导门徒要先求神的国与义。寻求神的国与义就是让神的旨意畅行无阻。
天国是现在的,对你现实生活有冲击
我们一向来所听到的福音是这样:你当信耶稣,因为这样罪就得赦免,我们也因此得永生,死后能上天堂。但是我们在世这段日子,好像跟耶稣没有什么关系。耶稣的教导也好像在我们的日常生命中没有带来任何冲击。
如果我们把天国囿限在将来死后的“天堂”,哪我们就是把丰富的天国福音瘦化了,我们就失去太多了。因为耶稣的本意是我们现在就能拥有“天国”丰盛的生命。天国的冲击是NOW。天国必须冲击,转化,改变你现在的日常的生命。
耶稣邀请我们进入(enter) 天国。进入神的心,进入神的生命!(into the heart and life of God)! The primary message of Jesus: the surrender (call for repentance) to his rulership for living life. — Dallas Willard, Study Guide to The Divine Conspiracy, p19
如果我们愿意更加认识耶稣与他的教导与旨意,让他的旨意成为我们的生活指引,生命肯定会更加丰盛,精彩!
耶稣用了一个意象(Image)来说明在天国里的生活,那就是大家熟悉的“真葡萄树枝子”的意象。〈约翰福音〉15章5 节这么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
圣灵帮助我们更加能认识耶稣,遵行他的教诲
我们对神的认识,当是体验的认识,而不只是头脑上,知识上的认识。意思是说,耶稣说的,所教导我们的,我们就遵行。耶稣曾说:“你们若爱我,就会遵守我的命令。我要求父,父就赐给你们另外一位保惠老师,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约翰福音14:15-16)此外,他也说,“凡爱我的人就会遵守我的道,我父也会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约翰福音15:23)。简而言之,圣灵赐我们力量活出更丰盛,精彩的生命!让我讲个见证来说明这个道理。
法兰克·罗贝克的见证
法兰克·罗贝克(Frank Laubach)于1884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州,是基督教20世界最伟大的宣教士之一。他早年毕业于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与哥伦比亚大学。然后到菲律宾的一所神学院执教,原本的心意是要当神学院的领导层,大概是院长职位。但是事与愿违。罗贝克因而失望地离开神学院,到菲律宾南部的拉瑙岛(Lanao)回教徒中传福音。在拉瑙岛的时候,他尝试改变他与神的关系,迫切需求神。 他训练自己几乎无时无刻与神有沟通,有持续的团契。他甚至曾说过:每一分钟,你必须花一秒钟与神说话。他也说:祷告最高的境界是双向的交谈,但是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 部分是聆听上帝的回答。他把这个学习与神密切连接的过程写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后来这些信件被收集,出版成为一本叫做《现代神秘主义者的书信》(Letters by a Modern Mystic)的名著。在其中一封信罗贝克说道,他曾经是一个半死的人,是一棵朽烂的树,直到他到达一个地方(相信他是指拉瑙),在那里,他以绝对的诚实,全心全意下定决心,然后又重新下定决心,要寻找到上帝的旨意,而且立志顺从之。
换句话说,罗贝克立志时刻以神的旨意为最后依归,专专遵行他的旨意。神因此使用他,让他开始一个事工,那就是教导当地不识字的原住民识字。接着他也创立了一个叫做“普世识字运动”(World Literacy Crusade)。到今天这个组织仍然在世界各地工作,使许多不识字的人能读书。
如何活出天国满有能力的生命:实践的功课
我们当像罗贝克一样,竭力寻求在日常生活中与耶稣有关系,建立密切的关系,聆听,遵行他的旨意;进入天国满有能力,丰盛的生命。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第一的条件,当然是要谦卑。在〈马太福音〉第18章3到5节,耶稣说道,“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像小孩一样,决不能进天国。”耶稣说我们当变成像小孩一样,必须说明,这里是用“小孩”来说明一个事实:在罗马社会,小孩是完全没有地位。这里不是说小孩的天真无邪。
此外,马太福音第5章第3 节,也是耶稣著名的“上上宝训”(Sermon of the Mount),耶稣第一句教导众人的话就是:“心灵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心灵贫穷”的旧翻译是“虚心” (poor in spirit). “心灵贫穷“”主要是说这个人知道他的人生需要神,他需要谦卑的依靠神来过活。可以这么说,“心灵贫穷”是骄傲的人定胜天,自我中心,专靠自己的反义词。
第二,在你所处的处境,无论顺逆,都学习顺服 (obedience where we are),学习体验与了解神的同在与恩典。
去年 ,我曾写了一篇叫做《此刻神圣》的文章,登在原道堂刊物《道声》。主要是介绍一本叫做《此刻作为圣礼》(The Sacrament of the Present Moment)的书。这本书是18世纪的一个法国耶稣会的修士高萨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所写的。教导一班修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神的同在。他主要的思想是我们当愿意祈求,期待以及接受神每时每刻与我同在(Presence)。也当每时每刻,在做每件事上,定睛在耶稣身上,以遵行他的旨意以为依归。高萨德教导修女们学习无论在做什么,甚至是一些最卑微,最琐碎的事情,都必须问:“基督在这个工作上如何向我说话?”他要她们学习从每个任务,每样工作中看到,体验到神的同在与恩典。
如果将高萨德的教导用在今天,那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是做家庭主妇的,就在琐碎的家务上,每时每刻思想上帝给我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工作,到底有什么美意。我须学习祈求神与我同在,我也愿意接受神的安排,而敏感于他借着我现在的状况,而赐予我的恩典。
第三,我们当时常问:主啊,你在我现阶段的生命的旨意是什么? 当然我们都知道,最大的诫命就是要爱神,爱人。我们必须在实践爱神爱人的事上,天天进步。我们也知道最大的使命是传福音。我们必须思想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个大使命?
如果我们愿意这样做,相信我们平凡的生命,也必定变得神奇!
2017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