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光痛苦、疾病、缺陷是人生的真實面;好事與壞事的發生,都有其時間。〈傳道書〉3章第1至15節已清楚將這個真理表達出來。仔細閱讀〈傳道書〉第3章第1至15節,我們會發現,傳道者在頭8節用了14個“對比”,28個“時”這詞,指出人生遭遇都按時發生。鄺炳釗博士說這14個對比象徵人生“所有”的經歷。
生命不會永遠像盛開的花,生機盎然;生命必定有枯萎的時候。生命也不會永遠處于大興土木的時刻;我們肯定会面對拆除的時刻。生命更不會永遠都是哭泣,反之必定也有歡笑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悲傷都會過去。〈傳道書〉說我們不會永遠哀慟,我們還能重新獲得歡笑跳舞的時刻。這是老生常談呀,你說。我們的大文豪蘇東坡不是老早就說了嗎: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然而往往我們認為生命不應該有不快樂的事發生,我們應當是一年比一年更加富有,健康, 順利。稍微遭受挫折,我們就怨天尤人。我們對苦難趨之若避。不不不,《圣經》已經再再的揭示,在世我們有苦難。 〈傳道書〉更加毫不留情的說:不要自欺欺人,生命難免有缺陷,生命有得也有失,有成功也會失敗。我們不能只歡迎美好時光,而拒絕悲傷的時刻的臨到。認識這個真理,是尋找喜樂最基本的條件。
我們心中有一個神所設計的空間
〈傳道書〉的作者更補充了一句滿有洞見的話:“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3章11節)。各按其時,而且是成為美好啊!不只是如此,神還將“永生”安置在我們心中啊!
〈傳道書〉所說的“永生”可以解做“永恆的意念”。人有永恆的意念在心中,但因為仍受限制空間,不能明白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因此我們就焦慮。這是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對“人的狀況”((Human Condition)的分析。人有超越此在的欲望,但是我們卻仍然受制于自身的有限性。如何是好?
基督教的答案是回歸到神那里,人生才能超越自身的限制,不再營營役役沉溺于被造的花花世界; 相反的,我們回到神的懷抱中,重獲平靜與喜樂。
正如奧古斯丁(St Augustine)之名言所說:“祢為祢自己創造了我們,我們的心靈一直煩躁不安,直到它們在祢裡面安息。” 我們心靈中最深的慾望,只能在尋找神及永恆中達到滿足。被造的東西並不能真正滿足我們的慾望。
快樂何處尋?
候士庭博士 (James Houston) , 這位創立加拿大溫哥華維真神學院 (Regent College), 並擔任其第一位院長,專門教授屬靈神學的學者,在其著作《尋找快樂》(In Search of Happiness)里說,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性是它把人帶回到創造主面前,使人在神裡面有盼望,回應神之愛,並在神裡面安息。而這也是基督徒最終極的喜樂源頭 (原文英文版,頁245,下同)。
他認為一個人快樂不快樂,最終是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他的內在生命,與神的關係如何?換言之,候士庭博士認為快乐必须涵盖宗教的层面,我們必須學習以神為樂的功課。
以神為樂
候士庭認為我們必須在對的地方,找尋快樂,而這地方就是神自己。他認為基督教的喜樂,是一個完滿生命的流露,這種生命是無限,永存,和不會朽壞的。就如陽光的無比熱能,地球上的生物系統最吸收只有約1吧仙。同樣神應許我們豐盛的生命是無可限量,永恆及不會變質的。這種喜樂的潛能是大過我們能完全接受吸收的。神的愛是能維護我們一切的快樂,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問題是我們應如何進入這種喜樂中,使它成為生命的一部份? (參頁250〕
候士庭提出幾個建議。
(一) 接受神的統治
候士庭認為耶穌所傳的信息的中心就是“上帝國”(Kingdom of God)。所謂“上帝國”簡單地來說就是上帝的統治,上帝作為王之統治 (Rule of God as King)。上帝國已經因為耶穌的降世開啟了。雖然上帝國的完全彰顯是在末世,一切邪惡被消滅時才發生。但是上帝國現在已經存在,當我們悔改信主,愛神,遵守他的教導,我們就是活在上帝國中。(頁251)
我們怎樣知道自己已經屬於上帝國?就是看我們的品格上的改變及更新。
候士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必須活出一個愿意接受神的管教,有紀律的生命,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喜樂。如果我們不愿意順服神的管教,不想遵守主道,我們不會有喜樂。
(二)喜樂是因為我們悔改
萬一我們犯了罪,只要悔改,仍能找到喜樂。回轉歸向神就是悔改的意思。就像舊約先知屢次叫以色列人回轉歸向神一樣。而真正的回歸神之結果一定是喜樂。
候士庭認為主耶穌用了好幾個比喻來說明這種真正的悔改的喜樂,包括大宴席的比喻。大宴席的比喻說明了神非常樂意接納我們回到祂的懷裡。失喪及不慎犯錯的人,都是神所願意接納的 。當一個人悔改的時候,神因此得到大喜樂。
(三)藉着敬拜我們得到喜樂
基督教的喜樂是奠基于耶穌的死,復活,升天,圣靈的降臨,以及神與基督徒的持續團契。基督是喜樂之神,我們屬于他的人,必須以喜樂來敬拜(worship)他。藉着敬拜我們也獲得無比的喜樂。
(四)喜樂因苦難而深化
我們必須因為遭受苦難而當作是有益的,使徒彼得在其書信說道有火煉的試驗臨到我們,我們不要以為奇怪,倒要歡喜,因為我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彼得后書〉4:12-13)。基督教的喜樂不是膚淺的,而是因為分享了基督的受苦而得到。當苦難來臨時,我們應該定睛在基督身上,他是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源頭 (〈希伯來書〉12:2)。
(五)以禱告來維護喜樂
基督徒的喜樂是因為神的同在(Presence)而得到維護,因此我們必須藉着禱告,提醒我們,神與我們同在;禱告讓我們學習信靠,愛神。這是喜樂的源頭。
《尋找快樂》的中心論點為快樂不是一種物品,而不是個人憑自己的能力能達致的成就。快樂是一種恩寵生命的果實(the fruit of a gifted life),是從他人領受的善,也是一種賜予的愛與這種愛的分享。快樂只能在我們擁有一個與他人有堅固關系時才能得到,而這種關系最重要的一環是與神的關系(參本書第8頁)。
原文写于2011年8月16日 ,曾刊于《文桥》双月刊第136期,第18-19页(没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