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悦》自序

文:张文光

_MG_6852书名定为《光之悦—我的读书札记》, 灵感来自旧约《圣经》中的一卷书〈传道书〉里的一节经文:“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 (11章7节)。“光”在《圣经》中出现了许多次,其中最出名的,应该的是耶稣的宣告:“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章12节) 。我不否认,本书着重从基督教信仰与其世界观来探讨各种社会与个人生命的课题。分享生命中令人喜悦的人情事物,尤其是因为与神相遇,有神同在的欢愉喜乐。

Light in Autumn

“悦”与“阅”同音,眼明人当会联想到这本书是与阅读有关。这本书收录的多是自己在《文桥》双月刊发表过的一些书籍评论与介绍,以及最近两年所写的文章。

集子分为三辑,第一辑称为“生命之悦”,主要是这一两年来在报章福音版发表的散文。我尝试写一些不再硬梆梆的文章,理由没有别的,只因散文较美,较能感动人。步入中年,理当多点培育美感,多点实践爱的功课;学习欣赏神的创造,多点体验,颂赞神的属性以及他对人无私的爱与眷顾。以感恩的心度日,珍惜身边的人,歌咏人间的美善。这也是这辑文章,以及以后我要写的文章的旨趣。

第二辑“阅读之悦”则包括了对本地著名基督徒作家晨砚,以及享誉国际的美文大家张晓风之作品的一点评述。其中也包括了对已故杨牧谷博士的怀念与致敬。此外,我也把一些教导人如何阅读的文章加入。

第三辑称为“信仰之悦”,多数是多年前曾经发表在《文桥》双月刊的文章。重点是介绍一些基督教的灵修著作,探讨基督信仰的实践,包括如何面对困扰华人基督徒的祭祖问题。相信对走在信仰道路上的朋友们,有点裨益。

在匆匆校对这些文章时,不禁倍加汗颜;曾听人家说“悔其少作”,现在才稍微明白箇中意义。集子内的文字多有沙砾,把这些文章结集,是有点野人献曝了。但无论如何,它们还是我生命中的一些痕迹,一点记录,因此也没有做太多修饰了。

2017年4月 (吉隆坡)

不会害怕的畏惧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文:张文光

有一把镰刀,无情的切开情侣的胸膛,砍断了亲人的爱恋,斫伤了哲人的头脑;有一根毒刺,蛰死所有不愿意,但无可避开,一定要碰到它的苍生。这一根毒刺,已经深深地扎入每个人的生命中,到了它自认为合适的时刻,就毫不留情的搅动一番,释放致命的毒素。

1925年俄国诗人叶赛宁(Sergei Yesenin)在一首诗中说:“像消受新的抚爱一样,我也将承受坟墓前的战栗”。同年年尾,诗人在旅馆投缳自尽,得年只有区区的三十。寻死前一天他写了这首诗歌:

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 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 ,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

多么令人伤感的一句:“死去并不新鲜”。但奇怪的,死亡虽然无法避免,我们却甚少去思想死亡,因为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华人是充满忌讳的。

然而,当你突然从医生的眼神中领悟自己患上不治之症;当你来不及闪避眼看就要迎面撞来的车辆,会不会像诗人所说的不由自主地战栗起来?

17世纪的一位英国圣公会牧师,也是说了那句名言 “死亡的钟声不是为别人而响,而是为你”的著名诗人邓约翰(John Donne),就曾经这样战栗过。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最近重读一本叫做《文字的力量》 的翻译书籍,原著为英文的More Than Words 。 书中收集了21位西方基督教作家亲自执笔,介绍一位对自己写作生涯曾产生启蒙影响的前辈作家。其中一篇是著名基督教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所撰写的 〈当他躺着等死〉的文章,文章介绍邓约翰的事迹。 邓约翰原本是天主教徒,于1615年,即43 岁时,归入英国国教圣公会,成为牧师。1621年,当时49岁的邓约翰,被委任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教。两年后,黑死病横扫整个伦敦,死了约四万人,数千人逃往乡间,整个伦敦邻近地区几乎成为鬼蜮。

许多伦敦人涌到邓约翰的教堂,想要听他的解释,为什么瘟疫降临在他们身上。但是他自己也被感染了。六周的时间,邓约翰像是被钉在床上,无法做什么,几乎是躺着等候死神的莅临。就在这个非常时间,邓约翰呢喃着没得到回答的祷告,思索死亡,写了《在紧急际遇中的灵修》(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简称《灵修》)。

患病初期,邓约翰如一般人一样问:为什么是我?他一直问是不是神因为他年轻时放荡的行为而惩罚他?但是他找不到答案。于是他的思考,逐渐转向如何“回应”受苦的问题。在第6章里,描述说他细心观察医生,看到医生的恐惧,而他也与医生一起感到无比地恐惧。甚至很快地,他比医生更加恐惧。他查考《圣经》,发现恐惧是一种抑制,令人窒息的情绪。他因此发出如此的祷告:“全能的神,慈悲的神,一切真正伤痛的神,一切真正喜乐的神,也是一切恐惧,盼望的神,你既然给我一种无法反悔的悔改 repentance),那就请你,也给我一种,我不必害怕的敬畏。”可能英文原文较能表达邓约翰的意思:A fear of which I may not afraid。英文fear字有敬畏,比如敬畏神明的意思。此外,fear 一般上是指害怕的情绪。在这里,邓约翰祈求神给他一个在苦痛中仍然有一种敬畏神的情操。

邓约翰是从《马太福音》最后一章一段有关耶稣复活的记载,得到这种亮光与睿智。这段经文这么说道:“安息日过后,七日的第一日,天快亮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看坟墓。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一个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滚开 ,坐在上面。他的相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看守的人吓得浑身颤抖,甚至和死人一样。天使回应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他不在这里,照他所说的,他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看安放他的地方。快去告诉他的门徒,说他已经从死人中复活了,并且比你们先到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会看见他。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妇女们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为欢喜,跑去告诉他的门徒。忽然,耶稣迎上他们,说:“平安!”她们就上前抱住他的脚拜他。

邓约翰从经文中最后这句:“又害怕,又大为欢喜”得到启示。他说妇女们“那两条又害怕又喜乐的腿”(the two legs of fear and  joy) 是他当追随的模式。他终于发现如果要制服人间的恐惧,包括对死亡的恐惧,惟有敬畏那位已经征服死亡的神。

我个人尚未曾面对病痛,死亡威胁而带来的恐惧。可能不太能理解邓约翰的心灵熬煎,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我记得的很清楚,6年前家母过世时,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永远,什么是永恒。体会到什么是失去; 而更甚的,这种的失去,是永远的,没有什么东西可将它唤回来,无可逆转的。那时,我多么希望母亲生前祷告信主是有效的,而现在她已经回到父神的怀抱中。那时我也第一次理解耶稣应许信靠他的人有永生这个宣告的宝贵。

基督徒相信死亡不是人一生的终结,而只是进入永恒的一扇门; 《圣经新约》形容信耶稣的人之死为“睡觉”,睡觉与死亡肯定不同,因为睡了的人会醒过来。基督教认为人会死是不自然的现象,因为在上帝的创造计划中人原本是不会死的。死的产生,乃是因为人犯了罪。而罪的工价就是死亡。但是死亡不是一个人生命的结束,因为借着耶稣的复活,人类能征服死亡这个最大的敌人,并且要像耶稣一般复活。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耶稣成为代罪羔羊,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是那不可或缺的中心教义。耶稣在十字架代替人类付出罪的代价,死了,但是第三天复活了,击败死亡之前看来所向无敌的权势。〈罗马书〉记载:“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10:9)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用大篇幅讨论死人复活的事,他说: “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15:22)他因此宣告:“死亡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 死亡啊! 你的毒刺在哪里?死亡的毒刺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他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哥林多前书〉15:55-57)因此,凡是相信耶稣的人,罪就能被神赦免,能与神和好。并在基督里得着“永生”,出死入生。当主耶稣第二次再来时,信靠他的人也必定复活,成为不朽坏。

不管人怎么说,我切实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天堂里,与所爱的人再见。我认信于这种有扎实内容的永恒应许。

(首次发表于2017年4月16日《星洲日报》〈生命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