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文光
经文:《以弗所书》6章1至4节 :“做儿女的,你们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做父亲的,你们不要激怒儿女,但要照着主的教导和劝戒养育他们。“(《圣经》和合本修订版)
引言
今天是教会定的“双亲节”或孝敬双亲的主日崇拜,首先恭祝在座的父母们双亲节快乐。有个幸福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而一个幸福家庭,父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可是不快乐的家庭,比比皆是,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可能比较厚,有的比较薄。有的夫妻离异,有的家庭父子反目,有的婆媳吵得不可开交;有的兄弟阋墙。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当孝敬父母”,可能是老生常谈,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当中可能有许多人也曾经听过这种讲道,但是相信我们当中有的是初信者,有的还没有相信基督教,所以我觉得需要从基本讲起。对基督徒来说,就当做是复习吧。而且有些人认为信基督教的人不孝,我想带大家看看《圣经》是怎么说的,以便厘清这个错误的思想。
华人与孝道
无可否认,华人是非常看重孝道的,我们说“百善孝为先”。我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孝经》。孔子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论语》《里仁篇》里的话,意思是说父母还健在,我就不外出,如果真的非外出不可,就当“游必有方‘。”方“指的是有一定的去处,父母找得到的地方。
《论语·学而》也说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里的“弟”是“悌”,读音是“替”,意思是说对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尊重敬爱兄长的态度(参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这句话是说如果有人为人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那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少有的;而不喜欢触犯违背上级,却喜欢作乱造反的,从来是没有的。君子必须专心在基础工作上锻炼自己,基础建立了,“道”就会产生。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参杨伯峻,《论语译注》,页4)。
此外,在同一篇的《学而篇》里,孔夫子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弟子” 就是后生小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父母跟前,或在家就当孝敬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与仁德的人 (参杨伯峻,《论语译注》,页9)。
古代近东的孝道
所谓古代近东(Near East)就是当今的中东一带。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等国家。孝敬老者 (Elder),尤其是父母,是古代近东的普通教诲。而一般上,孝敬老者就包括以下:
- 给老者尊荣与尊严(honour & dignity)
- 给老者关怀与支持 (care & support)
- 祭拜 先人(ancestral worship)不只是华人祭拜祖先,连中东人,如埃及人也有祭拜祖先的风俗。
孝敬父母,《圣经》怎么说?
我们都很熟悉《十诫》,因为每个月的第一个主日,我们都有背诵。第一个诫命是什么?你们会背吗?第一条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诫命是”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第三是”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字“,第四是”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第五诫是什么?就是“当孝敬父母”。
一般上我们都认为这十条诫命是写在两个石版(stone tablet)上的。有人认为一个石版分别刻5条诫命;有的则认为一个石板刻4条,另外一个是6条(就如我Powerpoint里的图片所示)。英国All Nations Christian College的圣经研究讲师David L. Baker认为十诫分成爱神与爱人两大部分(参他的著作The Decalogue: Living as the People of God, Apollos, 2017)。这跟旧约《利未记》19章18节及《申命记》6章5节,以及新约耶稣所说的两大诫命(参《马太福音》22章34-40节,《马可福音》12章28-34节)是相符的。而十诫中第一到第五诫命是属于一组,这组是关系到“爱神“(Love God),其他的诫命则是关系到“爱人“。Baker把第五个诫命放在第一块石版,即“爱神”这边,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就是爱神的表现;如果你爱神,必定要孝敬父母。
有人则说,孝敬父母应该是属于人伦,人与人的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这一块。就算我们把孝敬父母归属人伦关系这一块里,我们应当察觉,孝敬父母是人伦的第一诫命。因此,孝敬父母是一条非常的重大诫命。
旧约的教导
让我们来看看旧约圣经,关于孝敬父母的教导:
《出埃及记》20章12节: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申命记》5章16节:
“当孝敬父母,正如耶和华—你上帝所吩咐的,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给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圣经》清楚让我们看到孝敬父母是有报偿(reward)的,就是“在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有人说中国人因为遵守孝道,所以他们的5千年的国家,文明没有消灭或中断过。
来到新约,又是怎么说呢。让我们看看。
新约的教导
《以弗所书》6:1-3:“作儿女的,你们要在主里 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和合本,修订版)
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弗所书》6章1到3节,保罗把我们刚才读的《出埃及记 》20章12节和《申命记》5章16节联合起来了。或者说保罗引申这两段经文,而写出《以弗所书》6章1到3节。意思是一样的。
让我来说明《以弗所书》第6章的意义。
《以弗所书》6章1到4节的背景与意义
《以弗所书》6章1到4节是放在一个大段落内,这个大段落就是《以弗所书》5章21节到6章9节,一般上解经家称之为“家户经营“ (Household Code)。
根据郭汉成牧师所说,“家户”(Household)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人,如夫妻,儿女,但是在古代罗马社会“家户”也包括非血缘关系的人,如雇工,用人,仆人,或投靠某个大户人家的”清客”。
罗马社会阶级森然,分明,有上层的统治者,精英分子,Aristocrat,下有奴隶,以及已经用钱赎回,获得自由的前奴隶,或称“自由人“(Freed man)。所以他们的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组别:主人(Master)与从属的关系 (Subordinate)。我们看到保罗在”家户经营“这个段落,处理了主人与奴隶,夫妻,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教导他们他们当如何相处。
必须提的是罗马社会也有他们的“家户经营“的规定,但是一般上都是从属必须顺服上级掌权者。整个架构是父权至上,以成年男性为主,强调从属一方(如妻子,孩子,仆人)必须决对服从上级。
保罗的“家户经营“原则有个非常基本的不同,他要这些掌权的上级与从属的人“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这可以在《以弗所书》5章21节清楚看到。无可否认,在当时而言, 这是一个非常颠覆性的思想。
其实在《以弗所书》2章13-18节,保罗已经说了,“基督是我们的和平,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绝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终止了冤仇。“ 在《加拉太书》3章28节,保罗也说同样的道理。经文如此说:”你们凡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不再分为奴的自主的,不再分男的女的,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夫妻,主人与仆人,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也必须服膺这个“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的原则。
儿女的责任
《以弗所书》6章1至2节开忠名义的说:“做儿女的,你们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儿女”(ta tekna)强调的是关系,不是年龄。
“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6:1a)
“听从” – 儿女站在较卑微的辈分上顺从父母亲的权威和命令。
这段经文的语态是“主动语态”(present active imperative),因此听从父母必须是持续做的。
“在主里” – 意思是说符合耶稣的教导的。因此“听从父母”就是顺服基督的一部分。
“孝敬”(timao)的意思包括顺从,尊敬,爱护以及使父母感到愉快。
而在旧约,孝敬 (kabod)有“给某人权力” 的意思。因此,孝敬父母就是授予父母崇高的地位。
旧约圣经严厉禁止对父母的不孝,忤逆行为。《申命记》21章18至21节这么说:
“人若有顽梗忤逆的儿子,不听从父母的话,他们虽然惩戒他,他还是不听从他们,父母就要抓住他,带他出去到当地的城门,本城的长老那里,对本城的长老说:‘我们这个儿子顽梗忤逆,不听从我们的话,是贪食好酒的人。’然后,城里的众人就要用石头将他打死。这样,你就把恶从你中间除掉,全以色列听见了都要害怕。”
而《出埃及记》21章15与17节也这么说:
“打父母的,必被处死。……咒骂父母的,必被处死。”
从以上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圣经》是非常注重孝道的。孝敬父母是一种来自上帝的诫命(commandment),违反者可以被处死。
父母对儿女的责任
刚才我提到了,保罗的“家户经营“原则是双向,彼此顺服的。因此在阐明了儿女的责任后,保罗在《以弗所书》6章第4节说道: “做父亲的,你们不要激怒儿女,但要照着主的教导和劝戒养育他们。“
经文是提醒“做父亲“,因为古代儿女的监护权利是属于父亲的。罗马社会给父亲绝对的权力,处置儿女。当一个婴儿出世后,父亲看了一眼,如果不喜欢这个婴孩,这个婴孩就成为弃婴了。
保罗在这里颠覆了这种思想。他提醒做父亲的,他们有责任。这是对绝对父权的修正。在积极方面,做父亲的,必须负起教导养育儿女的责任。父亲有神圣的使命,“要照着主的教导和劝勉养育他们”。
在消极方面,保罗提醒父亲不要“惹儿女的气”;这是旧的翻译,《圣经》和合本修订版翻译为:“不要激怒儿女“,什么是“激怒儿女”?解经家认为”激怒“的例子包括过分严厉的训练,苛刻的要求,滥用权力,偏袒,不停的挑剔和谴责,让儿女蒙羞,或忽视儿女的需要和感受的行为 (参Andrew Lincoln, Ephesians, Word Commentary, 406)。
“教导” — (paidea; discipline) 指的是一般性的教育活动和训练。
“劝诫” — (nouthesia; instruction)则是口头上的警戒。
“养育” – 就是抚养长大和教育。
“照着主的”(kyriou; of the Lord)而不是自己的意思而已。以敬畏基督的心来进行。
应用:敬重父母,与他们做朋友
听了那么多,我们如何应用?
我想我们可以学习到几个可行的功课:
一,必须敬重父母,给父母尊严与尊荣,不可忤逆。
二,儿女必须听从父母在“基督里“的教导。
三,儿女必须照顾父母肉身的日常需要,给他们实际的关怀与支持(care and support)。
第四,我想引用龙应台的一些看法。大家认识龙应台吧?她曾经在马英九担任台湾总统的期间,担任台湾首任文化部长,她是非常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作家,文笔非常好,写了好几本畅销书。
最近(2018年4月)龙应台出版了一本新书,叫做《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谁是美君?美君就是她的母亲。这本书是龙应台写给她的失智的母亲的信函。2014年她辞去文化部长,在台北《天下杂志》“美君”专栏。写对上一代(母亲)的感恩致敬,也是对下一代的温柔提醒。2017年8月她移居台湾最南部的屏东潮州镇,照顾失智的92岁母亲。
书中的一个慨念,或许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是把父母当作你的朋友,多跟他们谈天,说话,了解他们心灵的需要,体会他们的感受与心情,一起做一些事。
龙应台说她很早就学习跟她的儿子安德烈与菲力做朋友,16年前开始每年单独与孩子一起去旅行。比如说去湄公河流域,去东欧,西欧。在这种一对一的时间里,大家能更加了解彼此。
但是龙应台问为什么她不曾把她的母亲,美君也作是她的“女朋友”?一个大她26岁的“女朋友”?而女朋友之间做些什么?龙应台常常约她的女朋友一起去看长电影,去听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看到的展览,去一起吃顿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看漫天星斗直到凌晨两点,一起煲电话粥等等。
但是没有,她没有这么做,因为一旦是“母亲”,就被抛进“母亲” 的框框里,格子里,定位为必须成为龙应台的人生后盾,而后盾是在后面的,我们的眼睛是长在前面,因此注定一生看不到后面的母亲(参书,页20-21)。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
我们的上一代都不善于表达自己,不会说他们的心中的感受,不会倾吐,我们往往也无心去体会。让我们学习多点与长辈沟通,他们需要我们跟他们说话。很多老人很孤单,寂寞,没有人跟他们说话;似乎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就是等候那天的到来。学习多点陪伴他们,学习与他们说话,虽然可能不是很容易,但必须有耐心。
捉紧机会,因为机会是世界最残忍的情人,也许曾经宠爱过你,可是一旦转身就绝不会回头。
每天日落一次,就是生命减去一截;当分手的时刻来到,你会措手不及。
家母过世时,我才明白什么是“永远”:你不能回到以前了。老家还在,但是你回去老家,她已经不在了;到哪里都找不到她了。这种失去是无法逆转的。
当中父母还没信主的,让我们抓紧机会向他们传扬福音,我们都希望在永恒里,我们所爱的人也在哪里,与我们在一起。
龙应台在书中说到当年鼓励她去国外念书,而且帮她填了一大堆申请大学文件的外籍教授,她一直想去探望他,向他说声谢谢。但是因为公事忙碌,一再拖延,蹉跎。最后老教授弥留,她还是没有机会跟他说声谢谢。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她说: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可蹉跎。生命就像黄昏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里。
今天赶快跟你的父亲母亲说你爱他们吧,说声谢谢吧!立志多花时间,把他们当朋友,跟他们在一起,一起谈天,听他们的心事,一起做点什么的,一起快乐吧!
神是我们每个人的慈爱父母
对于那些心灵可能感到孤单寂寞的人,或者做父母做的非常挫折感的人,我要说的是,神是我们慈爱的父母。他爱我们,必定看顾我们。让我们来看看几处经文:
《诗篇》103篇13节 : “父亲怎样怜悯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悯敬畏他的人!”
《以赛亚书》49章15节 : “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悯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
(注:这是本人在2018年5月13日在原道堂吉隆坡教会早堂(在Sri Gombak)的讲章;2018年5月14日星期一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