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存在吗?

文:张文光

有没有神这个问题是最近这几年,一再困忧找的问题。有时会问自己是否信心不足,会让神不喜悦了。但今天看到神学工作者温伟耀在他的著作《是否真有神的存在》里的一番话,让我放了一点心。他说:"事实上,我有时侯也会突然间怀疑,一位超自然的神是否真的存在呢?尤其是到了夜阑人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思考一下人生,又或者午夜梦醒,我也会问自己:究竟这是不是一场梦呢?相信有神的存在这么多年了,是不是一个骗局呢?"如果博学、灵命好如温博士之辈都有这种疑问,那我们的怀疑也不稀奇了。

打从信主以来,我就买了许多关于神存不存在的书藉;有哲学的有神学的。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如果没有神,哪一切关于一神教的教义都免谈了。关于讨论神存不存的书籍,可说汗牛充栋,要一一细读,肯定不容易。上个星期因为新冠状病毒,坐困愁城,在家里没事做,于是着手整理书架,赫然发现有本孔汉思(Hans Kung)所写,像砖头厚的《神存在吗》,放在最高一层,满了厚厚的灰尘。西方神哲学中有出名的阿奎那(Thomas Aquinas)“五大论据”(five ways)。就算是证明了有神论较合理,很多人可能会说那又怎样? 这与我何关。神存然高坐天上,遥不可及;而人间的罪恶不义仍然比比皆是。我能明白为什么杨牧在《疑神》一书里提出这样的诘问:人世间之艰辛,疾病,苦难,不公义的事层出不穷,神有没有觉得惭愧的时候(页51)。可能我们不会发出“天无眼”,“天理何在” 的大哉问,但明天我们还要面对“一卡车的问题”(借用李宗盛的歌词),神能帮忙嘛?

如果神只是哲学家的神,是思辩,頭脑中的概念,那的确我们可以对神有许多不同的想法,看法、概念;换句话说没有所谓绝对,正确的答案。如果神只是理性上的产物,那神可以只是一种信念。反过来说,信念也可以是一种神。君不是见许多人不曰神,而只曰真善美,只曰某种主义、信念。这也是一般中国知识人所奉行的。比如说杨牧就提倡“真与美”(参他的《疑神》页1一2),明显的“真与美”就是他的神了。远一点的,有人为共产主义,投入革命,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马共分子一生藏在森林,把青春,家庭都埋葬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者为科学奉献生命。人也可以为某种理想、主义付出,奋斗着过一生,且可以过得"还挺好的",甚至轰轰烈烈。自然地,在这种人的生命中,神是多余的。说神,何必呢?没必要。

Photo by Lam Been Koon

但如果说神不是哲学家的神,头脑里面的神,而是你我的创造主呢?如果神像温伟耀所说的是位全能全知,而且是有情意的神(personal God),他甚至主动地愿意和你建立关系,想必后果会完全不同了。

你可能说,神要与我做朋友?开玩笑,我不是高攀了吧?不敢不敢!我还是做一个凡夫俗子,上帝您老人家就你不必管我。上帝您老人家不必关心我这种说法,一般上都是凡事亨通,一切都在掌控中时,才会说的大话。如果一个人在面临前途茫茫,走头无路,绝望的深渊向他直瞪的时候,上帝关心他这种讲法是可以救命的。拉维·扎卡里维斯(Ravi Zacharias)的故事说明了这点。这位出身于印度的基督徒护教工作者(apologist),少年时,觉得人生没意义,只爱打棒球,荒废学业。时常被做公务员的严肃父亲大骂,甚至毒打。印度就像新马港台一样,非常看重学业与成绩。17岁那年,拉维考试一塌糊涂,觉得让家人蒙羞 (那时放榜成绩是登在报章上的)。当时他顿感彷徨无助,前途茫茫。从学院的实验室,带回了许多化学物质,包括毒药,在家将它们混在一起,喝下自杀。幸好被佣人发现,及时送院获救。躺在医院,有个素昩平生的外国牧师送给他一本《圣经》,並叫他读巜约翰福音》第14章,耶稣的教诲。读到14章19节耶稣所说的话"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让他大受感动:在新德里这个人口几亿的城市,神居然认识,眷顾一个微不足道的他,派一个不认识的外国人来跟他谈耶稣的福音。从此拉维立志为神而活。出院后奋发图强,学业猛进。他最后移居加拿大,成了国际著名的护教工作者。

因为耶稣活着,因为他说他就是神,因为他曾道成肉身,因为他曾被钉在十字架,三天后复活,所以关于"神的议论"(God talk) 不再是种空洞的理论,臆测;而是看得见摸得到的真实。因此信神变成实在,有意义,有对象,有具体内容的。《圣经》中有一句话蛮有意思的:"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章18节)。对基督教有点认识的人,都知道这位"独生子"就是耶稣。当有人问你神存在吗,我说当我们看到耶稣就可从见到神了。

2020年3月12日

 

疑神 · 信神

 

文: 张文光

台湾诗人杨牧曾经写了一本书,叫做《疑神》,是台湾洪范书店出版的。封面青色为底,中间是一个垂直浅黄色的方格,里面有一只狐狸,代表狐疑吧?书中谈宗教,谈神。用他自己的说法,这本书是在谈人如何因为自己的幻想和经验的激荡,“勾画出一形而上的符号,无以命之,竟称之为神。” 杨牧自称是泛神论者,什么都可以是神,但什么也都不是神。他最终追求的是真与美。换言之,何必曰神,重要的是探讨“真与美”即可。

想必,我们对神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相信有神,有的人相信没有神;只相信自己,或是看得到的东西。有的人觉得神看不见,也摸不着,无需纠结于信不信神,神存不存在的问题。只要靠着良心过活,不要害人;如果能够就进一步做做好事,造福社会即可。

另外一个也是来自台湾的著名作家张晓风则说,对她来说,“神”这个“名词” 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容词”。她说:  “我需要知道的不是宇宙间有没有一种叫“神”的生物,而是“他的属性如何?” “他对我如何?” 如果他自己做他的神,我也就干脆自做我的人,我俩并不相干。就算他看我不顺眼,要把我掷进地狱火湖,那我也只好认栽。不过,如果他爱我,那就一切要重新衡量。如果我对他而言有其可贵处,如果他行事公平正义,那么,我不妨和这位上帝打交道。” (参其文:<宗教 ·文学 · 宗教加文学 –《 喜欢生命 · 散文卷》代序>)

张晓风睿智的指出,你相信的神是怎样的一个神,那才是关键。

基督教相信只有一个真神 (旧约<申命记>第6章4节的宣告,犹太教称之为Shema)。但是这位神是三位一体的神:那就是圣父,圣子,圣灵,同荣同尊,三个位格 (person),但是本质一样的一个神。我不在这里讲这个深奥的神学道理。我只讲这个宣告:“从来没有人见过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一的儿子将他表明出来。”(参看<约翰福音>第1章18节)

是的,没有人见过神,但是《圣经》说,你看到一个人,你就看到神。这个人就是耶稣。他是三位一体神的第二个位格 。有许多非基督徒的文献都证明历史上曾有耶稣这个人。他在世上只活了33年。但是今天相信耶稣的基督徒不计其数,包括在中国。

基督教相信耶稣本来也是神,但是他为了我们降世为人。《圣经》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相信他的人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

有一位因为传扬基督教而殉道的第一世纪的使徒保罗 (Paul),这样说到:“因为只有一个神,在神与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 (<提摩太前书>2章5节)

什么是中保?英文是叫做Mediator,这个词汇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帮助做生意的双方,达致交易的人。有人也将它翻译为“调解人”。为什么需要调解,因为双方起了冲突,关系不好了,甚至决裂了。基督教的说法是因为人犯了罪,得罪了神。因此需要调解,关系才能和好。所以基督教追根究底,是关乎人与神的关系的宗教。我们相信这个神不是冥冥中的一种力量,而是一个有情义的神。他能和人类建立关系的神。他爱着人类。不愿意我们灭亡,相反的忠诚的爱着人,就像父母仍然爱他们的不肖子一样。

神差派耶稣来到人间成为人类的代罪羔羊,偿还我们的罪债:”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哥林多后书> 5章21节)。

耶稣为世人的罪,被钉在十字架。偿还人类的罪债。十字架显明了神对我们的爱。圣经里有一句相当出名的经文,就是<罗马书>第5章第8节,它如此说道:“唯有基督(耶稣)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杨牧说宗教不外乎意底牢结(ideology ,现在多称为“意识形态”),但他没有加以说明为什么他这样认为。他的《疑神》其实是一段段,长长短短,箴言式的文字。但是我相信<罗马书>第5章第8节的宣告,也经历了其中的真实。

上面提及的保罗,其实是初期教会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基督教数一数二的奠基人物。他因为传扬耶稣的言行,其中最特别的是耶稣的复活,而引起当时犹太教宗教领袖的不满。他的言论也被有心人利用,扭曲,而引起民众的骚动。保罗最后被罗马官员拘捕,下监。当时的巴勒斯坦是罗马帝国的属地,保罗辗转被提到当时来拜访犹大省总非斯都 ( Festus)的罗马分封王亚基帕王二世(King Agrippa II)哪里去,而亚基帕王二世也想听听保罗的辩护。

保罗在亚基帕王等人面前,滔滔雄辩,包括阐述了他归信耶稣的经历,以及它所信的福音。当时在场还有总督非斯都。他听了保罗的辩护,非常生气,大声的说:“保罗,你疯了!你的学问太大,反使你疯了!” 保罗很平静的回答:“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疯了,我说的乃是真实和清醒的话。” (参<使徒行传>第26章)参看英文《圣经》就更加清楚:“I am not mad, most noble Festus,but speak the words of truth and reason” (NKJV)。

我相信宗教不是意识形态,相反的,虽然信仰是超乎理性的,但是它背后必定,也需要有理性的基础。

****

注:本篇文章首次发表于2019年12月1日,《南洋商报》电子版e-nanyang 的《牧羊人》版。现在这个版本有做点修饰。文章的来源是我在一个“小组”(即一班基督徒聚在一个家庭,唱诗,查考《圣经》,彼此交谈,祷告,比较轻松的聚会),为一群长者,包括非基督徒,讲解基督教信仰真髓的讲稿。文中引述了许多《圣经》的经文。据我所知,一般上报馆不太喜欢有太多《圣经》经文的文章;不过,最近似乎比较宽容,也可能是电子版,尺度比较松动吧。

寻找

文:张文光

大凡藏书杂乱的人都有这种经验:因为书太多而地方不够,同一个架子,往往前后摆放了两排的书籍。一旦要寻找某本书,当然是先浏览书架上放在外排的书籍。但是糟糕的是如果要的书是摆放在后排,那就得大费周章了。尤其当书籍多,塞在几个如墙壁面积大小的书柜时,艰辛度还算不小的。先得把前面一排的书搬下来,放在一边,让后查看后排有没有摆着所要的书。这样的动作,是需要一个书架子一个书架子重复进行,搞了两三个小时,弄到满手灰尘,鼻子受不了灰尘的袭击,而直打喷嚏,仍然找不到。看到桌子地上散落都是书籍心中的那种苦恼,不是过来人恐怕还不能理解。肉体累是一回事,搞到半夜, 还是找不到所要的书籍,开始有点明白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记得上两个月某个凌晨,就因为要找许牧世的《风满楼证道文集》,搞到灰头灰面,累得个半死,仍然找不到,甚是懊恼。而上个星期,无意地,在找寻三毛的《撒哈拉故事》时,却在某个角落看到这本书,有种失而复得的狂喜;进而对这本书珍爱万分。

翻开《风满楼证道文集》的《前言》,得知这是许牧世在1971年,因为参与美国圣经公会进行的《现代中文圣经》的翻译工作,而移居到纽约郊外,住在宅车房的屋顶加上盖子的一间书房,进行翻译圣经与写作的工作。根据许牧世的说法,他把这个书房称为“风满楼“,第一个原因是当年来华的宣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翻译《圣经》时,将”圣灵“翻译为”神风“。其二是《圣经》使徒行传第2章记载,五旬节圣灵降临时,就像一阵大风充满了整个房子。”风满楼“之命名,是渴望圣灵的充满。

我信手翻到第一篇文章,题目为“亚当,你在哪里?” 这是根据《圣经》的第一本书《创世纪》第3章第8到10节所写的一篇讲章。内容说道黄昏中,一阵凉风吹过,亚当听到神走过来的声音,心里畏惧 (因为他吃了禁果),连忙躲藏起来。而上帝发出这个亘古不变的问题:“亚当,你在哪里?” “亚当”其实就是人的意思。神在问:“人呀,你在哪里?” 来到新约,耶稣也说过:“我在门外敲门,若有人听见我的声音就开骂,我要进去。我要跟他一起坐席,他也要跟我一起坐席”,坐席者,吃饭也。能跟另外一个人吃饭,这是一种接纳,友爱的关系。清楚不过,耶稣要与人建立朋友的关系。

记得当年去曼彻斯特探望在哪儿读书的孩子时,某个下午因为有点时间,就到处看看。来到曼彻斯特的博物院。进去浏览,很欣喜地看到一幅叫做”世界之光“的画。这幅画是英国19世纪前拉斐尔的创始人之一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所画的。之前在一个叫做“启发课程“的视频里,曾看到这幅图画。据说原作是放在伦敦的圣彼得大教堂。曼彻斯特的博物院的那幅较小。但是画的是一样:耶稣提着一盏灯。在一个满了青藤的门敲着。据说有人告诉画家,你漏了画门柄了。但是亨特说,门的手柄是在里面,是需要里面的人自己把门打开。

最近也在阅读一些关于神存不存在的书籍,众说纷纭,弄到心中也不太实在了。看到许牧世这篇文章,猛然间醒悟过来: 是神一直在寻找我们呀!我们只要打开心门接纳他即可。

(首次发表于2019年8月11日《e–南洋》《牧羊人》版)

憧憬

摄影:蓝炳焜

文:张文光

最近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脑海一直出现一幅图画:一只癞蛤蟆推着一片青绿的圆形大荷叶,荷叶上坐着一个小姑娘,在一条蓝蓝的河流漂流;河流里荷叶田田,河岸垂柳依依。是在什么时候这个图画成形在脑海里?应该是小学时代吧?记得小学教室里有个装有玻璃门的木柜,里面收藏了许多图书,供学生借阅。我那时就借了许多满了五颜六色,美丽插图的童话绘本,读的津津有味。相信就是在那时,一些童话故事的情景就静悄悄地印烙在心海上了。现在到了快耳顺之年,冷不防这些图像就从潜意识深处浮现出来。

癞蛤蟆与小女孩的图像到底是出自那部故事书,我一直想求证一下。因此特意到大众书局,第一个找的就是安徒生的童话集。见了服务员,指定要有插图的。服务眼在电脑前查了查,说没有存货,只有一本Wordsworth出版的集子,但是没有彩色插图。虽然有点失望,还是买下。翻一翻,第一个故事是The Tinder Box ;印象中没有读过这个故事。看看目录,有一个叫做Thumbelina 的故事,只记得这个故事华文翻译为“拇指姑娘”。讲的是有一个像拇指大小的女孩,从花蕊生出来。其他内容已经模糊不清了。翻开读一读,原来一开始就有癞蛤蟆绑架拇指姑娘,让后将她置放在大水中央的荷叶上的一幕。一群鱼儿不忍心拇指姑娘被困,咬断荷茎,拇指姑娘因此得以逃脱,顺着河水漂流到另外一个国度。而故事最后是说,在寒冷阴暗的冬天,拇指姑娘来到一个田鼠的家,田鼠接待她。但不久后,就要将她嫁给他的邻居 — 一年四季住在暗无天日地底下的鼹鼠。在地道里,拇指姑娘看到一只冻僵垂死的燕子。她不忍心它这样躺在地道里,悄悄地用稻草编织的被,盖在燕子身上,整个冬天照顾它,将它救活。冬去春来,燕子飞离。然而到了夏天,燕子又回来了,它叫拇指姑娘坐在它的背上,带她翱翔,飞向一个阳光普照,繁花似锦,果实累累的国度。

摄影:蓝炳焜

为什么大人小孩都喜欢童话故事?就像我会一直想再读读孩提时看过的童话故事,而且那么渴望再次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美丽的图画?大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除了累人的现实世界,还有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希望这个现实世界可以再次变得神奇起来; 我们希望死亡不是结束;我们希望这个世界不是一个被围起来,封闭的大玻璃瓶,其实除了这个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好的世界存在。童话故事勾勒出这些令人向往,憧憬的理想世界。它们触动人类心灵深处的对美丽,理想世界的向往。或许现实世界有太多的黑暗,缺陷,失望,悲伤,我们很自然就会渴慕一个更美,更光明,更纯净,更快乐的国度。也难怪许多童话故事的结语是:“ 从此王子与公主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

摄影:蓝炳焜

童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改变“。比如说丑小鸭一下子变成优雅的天鹅;鼻子长长的木偶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真正的小男孩;青蛙被公主一吻,即刻变成了英俊潇洒的王子等。我相信人心里都有一个渴望,即改变现状,改变自己,突破现实的局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是往往不得其门而入,不知道如何改变。更甚的是沉溺在某个状况中,无法自拔。所以我个人非常喜欢基督教的说法:“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 新造的人“,在英文《圣经》是翻译为new creation,新的创造也。在沉溺中的人需要一个新的开始,犯了错的人需要second chance,一个新的开始。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因为这句话,人生得以改变,生命得以再次绽放光彩。

(注:首次发表于2019年6月23日《南洋商报》 eNanyang的《牧羊人》版)

一生与圣书为伍

文:张文光

已故许牧世长老(教授)是我相当喜欢的一位基督教作家,他是华人基督教文字工作者的前辈。上个世纪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就接触他的作品。当时觉得他的文章,遣词用字较一般基督教作家来得有文学韵味,内容也清楚扎实。也记得他大力鼓励牧者将讲章写出来,当注意文字,修辞的表达等,让讲章成为美丽的篇章。他个人也奉行这个原则,把一篇篇的讲章写出来,并结集出版。上个月晨砚来了封电邮,叫我在《牧羊人》版开个专栏。我想了想,也翻看书柜内的书,想找点灵感,刚好看到许教授的书《人世与天国之间》,觉得还蛮适合的,就做了一点更动,将“天国” 放在前面,成了栏名。

 

这几天再把这本书拿来翻阅,也在网上查看了许牧世的一些资料,才惊觉《人世与天国之间》是他87岁高龄时出版的最后一本书。许牧世长老1914年出生于福建鼓浪屿。1939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厦门时,许牧世逃离,来到槟城的钟灵中学任教。想不到许教授跟马来西亚还有这段渊源。可惜在他的作品中,多是谈他在美国波斯顿,香港,台湾的生活,而对年少在南洋的日子没有什么记载。1947年他来到美国读书。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是想学新闻学,以备将来在报界工作,尤其想当一名国内大报驻美国的通讯记者。当时他认识了著名作家萧乾,因着萧乾的关系,开始替香港的大公报写点稿。

1950年夏天,许牧世毕业于密苏里(Missouri University)大学新闻系,但毕业后前途茫茫。一年后前金陵大学英文系主任章文新博士(Dr Francis P. Jones)向金陵神学院的管理层建议拨出一部分原本计划用来发展中国神学教育的基金,从事翻译基督教历代名著的工作。这个建议蒙金陵神学院接纳,于是章文新博士在新泽西的哲吾大学(Drew University)设办事处,开始这项负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当时章博士亟需一位中国人的助手,于是找到许牧世。从此许牧世就与这个翻译的巨大工程难分难舍,将10年的青春投入之内。在他离开这个工作的时候,已经翻译出版了约二十多本的基督教名著。这一套精装本,封面有者红色,有着蓝色的中文翻译作品,收录的尽是基督教神学家的扛鼎之作,如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卫斯理的《约翰卫斯理日记》,马丁路德的《路德选集》,尼布尔的《人的本性与命运》等,到现在仍然在印刷中,影响了几代的华人基督徒。

许牧世一生奉献给中国人的文字工作,从事“编,译,教,传”的工作。1965年当他51岁时,在台北创办了一份相当有分量的《基督教论坛报》,53岁时,赴香港担任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晚年参与翻译《现代中文译本》圣经的工作。笔耕不断,到了七八十岁仍有新书出版,一生著作等身。我个人相当羡慕他,觉得倘若自己也能一生做像他一样的工作,则不枉这生也。

许牧世一生与书为伍,而其中一本关系密切,影响他一生命途的书,肯定是《圣经》。他自己说世界上书多的无法计算。但是这些书都是出自人,无非是一些人的想法,难免有人的限制。唯独《圣经》这部书能够告诉我们灵界的奥秘,因为这本书的源头是神。他最后一篇的讲章就用了这个题目:《天父给人的家书》,来形容《圣经》。可惜许牧世在写完这篇讲章后,隔一天就蒙主恩召了。

幸好,他的讲章流传了下来 (收录在他最后一本书《人世与天国之间》),而《圣经》也永远长存。我们只要打开许牧世的书,同时也打开《圣经》,相信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一生与《圣经》,与基督教名著朝夕以对,而毫不言倦 。

注:本文首次发表于《南洋商报》eNanyang 《牧羊人》版,2019年4月28日刊。

 

对别人的感觉

文:张文光

今天在预备讲章时,看到一个旧的PowerPoint,里面记录了耶鲁大学前任校长布鲁斯特(Kingman Brewster)的墓志铭的一句话:

“认为所有的人都纯正无邪,不只是法学上的概念,它是一种精神上慷慨大度,假设所有的陌生人都是最好的,而不是最坏的。”

原来这段话是从南方朔2010年的书《有光的所在》抄出来到的,连页数也记录下来。但记忆模糊了,不知道南方朔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段文字。印象中这本书是在放在办公室的书架上,果然轻易找到。欣喜得很(每次轻易找到要看的书都有这种感觉)。翻到有关的页数,原来文章叫做《散步在墓园》。南方朔说他喜欢逛墓园,每次到外地,都会叫朋友带他去墓园。

南方朔照片

顺手翻翻,看到序言《也是励志》。南方朔说,他写着这些文章,绝没有丝毫“励志”的打算。但回头看这些文章,的确有许多正面健康的思想。他认为可能是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没有什么受教育,但是教他必须一生善良,不怨恨,不自弃。但是母亲的耳提命面,他听进去的少,遗忘的多。因此他认为让他变得那么“励志”的,是在于后来的摸索。尤其近十余年来,他接触西方神学及伦理学,“经由这些方面的思想,终于能体会到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不易”。

然而,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南方朔说:推动人类进步文明的,其实不是什么“公平”,“正义” 之类的抽象慨念,而是比这些慨念还要基本的感情因素。他把它称为“对别人的感觉”。 第一是体会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他说,当人们能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感觉,他就会产生愈来愈高的羞耻感。二是面对别人,能越来越体会别人遭遇到某些事情的感觉,这样他就会越来越提高“不安”的门坎。以前对别人做了某事会无动无衷,但随着“不安” 的门坎提高,这种事情就会逐渐不再敢做。愈来愈高的不安标准,会诞生诸如不忍,勇敢,公平,正义等外向的品质。

因此对“别人的感觉”才是文明的根本。他说如果一个社会,每个人心中只有自己,面对别人别事失去了感觉的能力和意愿,纵然大家都有高的教育,知识水平,最后只是落得互相聪明的折磨,聪明的谩骂。看看台湾政坛的吵闹,再看看去年本国14届大选期间,社交媒体中一些种族,党性言论,谩骂,我可以理解南方朔的感受。

南方朔所提倡“对别人的感觉” ,使我想起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善端。也想到耶稣曾说的:最大的诫命就是爱神,而第二大诫命是爱人如己;他也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又说:“你们想要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的道理”。

往往我们对跟与我们不同的人怀有成见,甚至怒气填胸。我们喜欢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看人。

文章开始,耶鲁大学前任校长布鲁斯特刻在墓志铭的那番话,对政党,对各个种族相互散播敌视,怀疑的马来西亚当前社会情况,是相当贴确的。

注:本文首次发表于《e南洋》之《牧羊人》版,2019年3月10日刊

 

按照《以弗所书》2章8-10节与4章11至16节的祷告

文:张文光

《以弗所书》2章8-9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是我们改革宗,福音派,长老会耳熟能详的“因信称义”教义的基础经文。但是往往我们忘记了第10节。我们称义后,必须“行善”。我个人认为“行善”除了包括传福音,也包括其他《圣经》要我们做的事,如好怜悯,行公义的事。

大家知道,保罗在《以弗所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谈教会,今天我就用《以弗所书》作为我的祷告素材。

Photo by Lam Been Koon

首先让我们阅读《以弗所书》第四章第11到16节,再次复习保罗对教会建立的看法。这里提到四个职分: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教师。

“使徒”一般上我们都把他们限制于十二使徒。因此我不详谈这项。

(一)先知型的牧者与领袖

我们就谈谈“先知”。旧约的先知是传神话语的人,神的代言人。来到新约,我们一般上把那些有前瞻,洞见,先知先觉的人称为“先知”。他们为社会,为教会发声,指出一些一般人没有察觉的弊端。此外,我们也把宣讲神话语的人称为“先知”。

祷告事项:

  1. 我们希望原道堂能有更多先知型的领袖,牧者。他们有异象 (vision),有使命感。为教会搭脉,找出问题,也为教会的发展,前路提出前瞻的看法。
  2. 我们为牧者们能细心研究原道堂未来5年计划的的草案,提出宝贵的意见祷告。因为牧者需要认同,并推动之。
  3. 为每周负责讲道的牧者,一些长老执事祷告,求神让他们正确讲解神的话语。能将神活泼的话语,注入信徒的心中,影响他们的生命。与此相关的,我们求神赐给我们更多有恩赐的讲道人,能有效,正确,深入浅出的解释圣经经文。他们有清楚的信息,有效,effective 的传讲方式(这个我们当中许多牧者必须持续提升),以及信徒能将教导实践出来,换言之,能贴近信徒的生命。

(二)传福音的

我们教会相当缺乏“传道的人”,英文称为Evangelist。保罗把“传道者”放在第三位。肯定传道的人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传道,基督教不会流传到今天。往往我们将许多时间花在事工策划,花在举办一些活动,甚至处理人事上,但是往往花在实实在在传福音的时间很少。我们甚少带人归主 (至少我承认这是我的亏欠),我们甚至没有人可以带领来教会的布道会。

祷告事项:

  1. 求主帮助我们这些做领袖的,立定志向,一个月至少要花一定的时间来传福音。求神赐下传福音的志向与恩赐给自己。学习保罗所说,得时不得时,总要传福音。
  2. 求主兴起原道堂的Billy Graham,原道堂的唐崇荣。
  3. 求神让我们善用科技术,明了现代人的需求,有效的传完整的福音。

(三)牧师/教师

我把这两个职分合在一起。因为两者,pastor and teachers 基本的工作是牧养(shepherding, pastoring)的人。据我的观察(相信错误难免)现近许多牧者不太喜欢“牧养”,他们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探访更是缺乏。他们比较喜欢讲讲道,教教书。但是我个人认为必须重思或重拾牧养的职分。

我个人认为牧师的工作,有一个重要层面,是许多人无法做的,就是“牧灵” (spiritual care)。用上帝的话语来培养一个人的灵命。

祷告事项

  1. 求神让牧者真正有“牧灵”的恩赐,负担。学习适时地与会友同行,陪有需要的会友走一段路,用神的话语牧养他们。
  2. 让我们的牧者对神有大的信心,也有忠心。与神关系良好。清楚自己的使命与不忘初心,忠心,尽责的执行牧养的职分。有异象,智慧,与能力来带领教会。
  3. 求神赐给我们的牧者有健康的身体,灵命。与配偶有美好的关系,得到他/她的支持.
  4. 让我们的牧者对《圣经》的认识正确,理解体会与日俱增。
  5. 让我们的牧者持续学习,在行政,策划,牧养的实践,其他常识,学养上持续提升自己。
  6. 求神让牧者每周的讲道是实在,谨慎地传讲神的话语;带有能力,有内涵,及能更新人心的。求圣灵帮助我们的牧者,加添他们智慧能力,以便他们有信心来传讲神的话语。

(四)装备的工作

《以弗所书》第4章第12节说,神设立四个职分,“是要装备圣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体。”(和合本修订版)以至于我们不会轻易被异教邪说所影响。换言之我们是成熟,稳定的基督徒。我们也能用爱心传讲真理,英文圣经比较翻译的较好:speaking the truth in love 。我个人认为从上下文来看,Truth应当是指“基督教真理”,而不只是“诚实话”。

祷告事项:

  1. 求神保守我们教会的教导事工 (teaching ministry),包括成青主日学,主日讲道,儿童主日学,教育组的计划,讲座,团契,各个小组中的教导能正确,有深度,能有效的传承信仰。
  2. 求神兴起更多能够教导人的人。
  3. 求神让原道堂的每个信徒是个认真学习真道的人。

(五)在爱中建立的团体:彼此连结,彼此相助,渐渐增长

和合本修订版之《以弗所书》第4章第15节说,我们要用爱心“说诚实话”(照上面的讨论,可以理解为“讲论真理“),“各方面向着基督长进”。这句很好:因为我们各方面的长进,是朝向基督。基督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向他学习,以他马首是瞻。最终是连结与他这位“元首” (或“头“ – head)。英文NRSV版《圣经》是说we must grow up in every way into him who is the head, into Christ。这个into有百川汇海的意味,最终我们都归于基督这个“大海”,融合了。

而且保罗说我们必须靠着基督,“全身都连结的紧凑,百节各按各体的功能彼此相助,使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

我们都知道,保罗用“身体“(body)这个意象(imagery )来代表教会。用身体这个意象,主要是要带出一个非常重要得信息:身体有不同的器官 (organs),各个器官必须是连结得甚为结实,牢靠,不会断落的。和合本修订版用了一个相当好的形容词:“接连得紧凑”。英文NRSV版《圣经》则 说每个器官是借着筋(ligament)连结,缝纫起来的(knit together by every ligament )。大家都吃过猪肉,牛肉,也吃过牛筋,知道牛筋是非常坚韧的。骨容易折断,但筋却不容易扯断。

保罗也说每个器官要“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能彼此相助“,英文说:each part is working properly ,那么身体(教会)就会增长,而且保罗也指出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 这种的生长是在爱中进行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是教会数量增长而已,更重要的是爱心日渐生长。 英文NRSV版《圣经》的表达方式较为清楚:We must grow up in every way into Him who is the head, into Christ, from whom the whole body, joined and knit together by every ligament with which it is equipped, as each part is working properly, promotes the body’s growth in building itself up in love.

祷告事项:

  1. 祈求原道堂属下所有的教会中的弟兄姐妹有彼此相爱的关系,彼此连结的结实牢靠,而不是松散的(loosely)。
  2. 每个会友,信徒发挥他们的功能,一起建立教会,建立爱心。
  3. 保罗提醒我们不是建立一个教会而已,而是建立一个有爱的群体。
  4. 最终保罗的教会观,是信徒能在教会中,经历爱,经历爱的建立,building up in love。信徒必须越来越有爱心。求神将这个爱的团体赐给我们。爱是圣灵的果子,愿圣灵帮助我们爱神爱人。

注:以上是本人于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在吉隆坡教会早堂的祷告会中之分享与代祷事项。美丽的插图是蓝炳焜长老的摄影作品。在此谢谢他让我自由使用。

当孝敬父母

文: 张文光

经文:《以弗所书》6章1至4节 :“做儿女的,你们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做父亲的,你们不要激怒儿女,但要照着主的教导和劝戒养育他们。“(《圣经》和合本修订版)

引言

今天是教会定的“双亲节”或孝敬双亲的主日崇拜,首先恭祝在座的父母们双亲节快乐。有个幸福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而一个幸福家庭,父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可是不快乐的家庭,比比皆是,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可能比较厚,有的比较薄。有的夫妻离异,有的家庭父子反目,有的婆媳吵得不可开交;有的兄弟阋墙。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当孝敬父母”,可能是老生常谈,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当中可能有许多人也曾经听过这种讲道,但是相信我们当中有的是初信者,有的还没有相信基督教,所以我觉得需要从基本讲起。对基督徒来说,就当做是复习吧。而且有些人认为信基督教的人不孝,我想带大家看看《圣经》是怎么说的,以便厘清这个错误的思想。

华人与孝道

无可否认,华人是非常看重孝道的,我们说“百善孝为先”。我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孝经》。孔子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论语》《里仁篇》里的话,意思是说父母还健在,我就不外出,如果真的非外出不可,就当“游必有方‘。”方“指的是有一定的去处,父母找得到的地方。

《论语·学而》也说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里的“弟”是“悌”,读音是“替”,意思是说对兄长的正确态度,即尊重敬爱兄长的态度(参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这句话是说如果有人为人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那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少有的;而不喜欢触犯违背上级,却喜欢作乱造反的,从来是没有的。君子必须专心在基础工作上锻炼自己,基础建立了,“道”就会产生。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参杨伯峻,《论语译注》,页4)。

此外,在同一篇的《学而篇》里,孔夫子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弟子” 就是后生小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父母跟前,或在家就当孝敬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与仁德的人 (参杨伯峻,《论语译注》,页9)。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古代近东的孝道

所谓古代近东(Near East)就是当今的中东一带。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等国家。孝敬老者 (Elder),尤其是父母,是古代近东的普通教诲。而一般上,孝敬老者就包括以下:

  • 给老者尊荣与尊严(honour & dignity)
  • 给老者关怀与支持 (care & support)
  • 祭拜 先人(ancestral worship)不只是华人祭拜祖先,连中东人,如埃及人也有祭拜祖先的风俗。

孝敬父母,《圣经》怎么说?

我们都很熟悉《十诫》,因为每个月的第一个主日,我们都有背诵。第一个诫命是什么?你们会背吗?第一条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诫命是”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第三是”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字“,第四是”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第五诫是什么?就是“当孝敬父母”。

一般上我们都认为这十条诫命是写在两个石版(stone tablet)上的。有人认为一个石版分别刻5条诫命;有的则认为一个石板刻4条,另外一个是6条(就如我Powerpoint里的图片所示)。英国All Nations Christian College的圣经研究讲师David L. Baker认为十诫分成爱神与爱人两大部分(参他的著作The Decalogue: Living as the People of God, Apollos, 2017)。这跟旧约《利未记》19章18节及《申命记》6章5节,以及新约耶稣所说的两大诫命(参《马太福音》22章34-40节,《马可福音》12章28-34节)是相符的。而十诫中第一到第五诫命是属于一组,这组是关系到“爱神“(Love God),其他的诫命则是关系到“爱人“。Baker把第五个诫命放在第一块石版,即“爱神”这边,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就是爱神的表现;如果你爱神,必定要孝敬父母。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有人则说,孝敬父母应该是属于人伦,人与人的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这一块。就算我们把孝敬父母归属人伦关系这一块里,我们应当察觉,孝敬父母是人伦的第一诫命。因此,孝敬父母是一条非常的重大诫命。

旧约的教导

让我们来看看旧约圣经,关于孝敬父母的教导:

《出埃及记》20章12节: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申命记》5章16节:

当孝敬父母,正如耶和华你上帝所吩咐的,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给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圣经》清楚让我们看到孝敬父母是有报偿(reward)的,就是“在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有人说中国人因为遵守孝道,所以他们的5千年的国家,文明没有消灭或中断过。

来到新约,又是怎么说呢。让我们看看。

新约的教导

《以弗所书》6:1-3:“作儿女的,你们要在主里 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和合本,修订版)

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弗所书》6章1到3节,保罗把我们刚才读的《出埃及记 》20章12节和《申命记》5章16节联合起来了。或者说保罗引申这两段经文,而写出《以弗所书》6章1到3节。意思是一样的。

让我来说明《以弗所书》第6章的意义。

《以弗所书》614节的背景与意义

《以弗所书》6章1到4节是放在一个大段落内,这个大段落就是《以弗所书》5章21节到6章9节,一般上解经家称之为“家户经营“ (Household Code)。

根据郭汉成牧师所说,“家户”(Household)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人,如夫妻,儿女,但是在古代罗马社会“家户”也包括非血缘关系的人,如雇工,用人,仆人,或投靠某个大户人家的”清客”。

罗马社会阶级森然,分明,有上层的统治者,精英分子,Aristocrat,下有奴隶,以及已经用钱赎回,获得自由的前奴隶,或称“自由人“(Freed man)。所以他们的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组别:主人(Master)与从属的关系 (Subordinate)。我们看到保罗在”家户经营“这个段落,处理了主人与奴隶,夫妻,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教导他们他们当如何相处。

必须提的是罗马社会也有他们的“家户经营“的规定,但是一般上都是从属必须顺服上级掌权者。整个架构是父权至上,以成年男性为主,强调从属一方(如妻子,孩子,仆人)必须决对服从上级。

保罗的“家户经营“原则有个非常基本的不同,他要这些掌权的上级与从属的人“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这可以在《以弗所书》5章21节清楚看到。无可否认,在当时而言, 这是一个非常颠覆性的思想。

其实在《以弗所书》2章13-18节,保罗已经说了,“基督是我们的和平,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绝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终止了冤仇。“ 在《加拉太书》3章28节,保罗也说同样的道理。经文如此说:”你们凡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不再分为奴的自主的,不再分男的女的,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夫妻,主人与仆人,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也必须服膺这个“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的原则。

儿女的责任

《以弗所书》6章1至2节开忠名义的说:“做儿女的,你们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儿女”(ta tekna)强调的是关系,不是年龄。

“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6:1a)

“听从” – 儿女站在较卑微的辈分上顺从父母亲的权威和命令。

这段经文的语态是“主动语态”(present active imperative),因此听从父母必须是持续做的。

“在主里” – 意思是说符合耶稣的教导的。因此“听从父母”就是顺服基督的一部分。

“孝敬”(timao)的意思包括顺从,尊敬,爱护以及使父母感到愉快。

而在旧约,孝敬 (kabod)有“给某人权力” 的意思。因此,孝敬父母就是授予父母崇高的地位。

旧约圣经严厉禁止对父母的不孝,忤逆行为。《申命记》21章18至21节这么说:

人若有顽梗忤逆的儿子,不听从父母的话,他们虽然惩戒他,他还是不听从他们,父母就要抓住他,带他出去到当地的城门,本城的长老那里,对本城的长老说:‘我们这个儿子顽梗忤逆,不听从我们的话,是贪食好酒的人。’然后,城里的众人就要用石头将他打死。这样,你就把恶从你中间除掉,全以色列听见了都要害怕。”

而《出埃及记》21章15与17节也这么说:

打父母的,必被处死。……咒骂父母的,必被处死。

从以上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圣经》是非常注重孝道的。孝敬父母是一种来自上帝的诫命(commandment),违反者可以被处死。

父母对儿女的责任

刚才我提到了,保罗的“家户经营“原则是双向,彼此顺服的。因此在阐明了儿女的责任后,保罗在《以弗所书》6章第4节说道: “做父亲的,你们不要激怒儿女,但要照着主的教导和劝戒养育他们。

经文是提醒“做父亲“,因为古代儿女的监护权利是属于父亲的。罗马社会给父亲绝对的权力,处置儿女。当一个婴儿出世后,父亲看了一眼,如果不喜欢这个婴孩,这个婴孩就成为弃婴了。

保罗在这里颠覆了这种思想。他提醒做父亲的,他们有责任。这是对绝对父权的修正。在积极方面,做父亲的,必须负起教导养育儿女的责任。父亲有神圣的使命,“要照着主的教导和劝勉养育他们”。

在消极方面,保罗提醒父亲不要“惹儿女的气”;这是旧的翻译,《圣经》和合本修订版翻译为:“不要激怒儿女“,什么是“激怒儿女”?解经家认为”激怒“的例子包括过分严厉的训练,苛刻的要求,滥用权力,偏袒,不停的挑剔和谴责,让儿女蒙羞,或忽视儿女的需要和感受的行为 (参Andrew Lincoln, Ephesians, Word Commentary, 406)。

“教导” — (paidea; discipline) 指的是一般性的教育活动和训练。

“劝诫” — (nouthesia; instruction)则是口头上的警戒。

“养育” – 就是抚养长大和教育。

“照着主的”(kyriou; of the Lord)而不是自己的意思而已。以敬畏基督的心来进行。

应用:敬重父母,与他们做朋友

听了那么多,我们如何应用?

我想我们可以学习到几个可行的功课:

一,必须敬重父母,给父母尊严与尊荣,不可忤逆。

二,儿女必须听从父母在“基督里“的教导。

三,儿女必须照顾父母肉身的日常需要,给他们实际的关怀与支持(care and support)。

第四,我想引用龙应台的一些看法。大家认识龙应台吧?她曾经在马英九担任台湾总统的期间,担任台湾首任文化部长,她是非常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作家,文笔非常好,写了好几本畅销书。

最近(2018年4月)龙应台出版了一本新书,叫做《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谁是美君?美君就是她的母亲。这本书是龙应台写给她的失智的母亲的信函。2014年她辞去文化部长,在台北《天下杂志》“美君”专栏。写对上一代(母亲)的感恩致敬,也是对下一代的温柔提醒。2017年8月她移居台湾最南部的屏东潮州镇,照顾失智的92岁母亲。

书中的一个慨念,或许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是把父母当作你的朋友,多跟他们谈天,说话,了解他们心灵的需要,体会他们的感受与心情,一起做一些事。

龙应台说她很早就学习跟她的儿子安德烈与菲力做朋友,16年前开始每年单独与孩子一起去旅行。比如说去湄公河流域,去东欧,西欧。在这种一对一的时间里,大家能更加了解彼此。

但是龙应台问为什么她不曾把她的母亲,美君也作是她的“女朋友”?一个大她26岁的“女朋友”?而女朋友之间做些什么?龙应台常常约她的女朋友一起去看长电影,去听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看到的展览,去一起吃顿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看漫天星斗直到凌晨两点,一起煲电话粥等等。

但是没有,她没有这么做,因为一旦是“母亲”,就被抛进“母亲” 的框框里,格子里,定位为必须成为龙应台的人生后盾,而后盾是在后面的,我们的眼睛是长在前面,因此注定一生看不到后面的母亲(参书,页20-21)。

Photo by Lam Been Koon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

我们的上一代都不善于表达自己,不会说他们的心中的感受,不会倾吐,我们往往也无心去体会。让我们学习多点与长辈沟通,他们需要我们跟他们说话。很多老人很孤单,寂寞,没有人跟他们说话;似乎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就是等候那天的到来。学习多点陪伴他们,学习与他们说话,虽然可能不是很容易,但必须有耐心。

捉紧机会,因为机会是世界最残忍的情人,也许曾经宠爱过你,可是一旦转身就绝不会回头。

Photo by Lam Been Koon

每天日落一次,就是生命减去一截;当分手的时刻来到,你会措手不及。

家母过世时,我才明白什么是“永远”:你不能回到以前了。老家还在,但是你回去老家,她已经不在了;到哪里都找不到她了。这种失去是无法逆转的。

当中父母还没信主的,让我们抓紧机会向他们传扬福音,我们都希望在永恒里,我们所爱的人也在哪里,与我们在一起。

龙应台在书中说到当年鼓励她去国外念书,而且帮她填了一大堆申请大学文件的外籍教授,她一直想去探望他,向他说声谢谢。但是因为公事忙碌,一再拖延,蹉跎。最后老教授弥留,她还是没有机会跟他说声谢谢。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她说: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可蹉跎。生命就像黄昏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里。

今天赶快跟你的父亲母亲说你爱他们吧,说声谢谢吧!立志多花时间,把他们当朋友,跟他们在一起,一起谈天,听他们的心事,一起做点什么的,一起快乐吧!

神是我们每个人的慈爱父母

对于那些心灵可能感到孤单寂寞的人,或者做父母做的非常挫折感的人,我要说的是,神是我们慈爱的父母。他爱我们,必定看顾我们。让我们来看看几处经文:

《诗篇》103篇13节 : “父亲怎样怜悯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悯敬畏他的人!”

《以赛亚书》49章15节 : “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悯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

 

 

(注:这是本人在2018年5月13日在原道堂吉隆坡教会早堂(在Sri Gombak)的讲章;2018年5月14日星期一誊写。)

生命·哲学·狗

文:张文光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前两天到我最爱的书局Kinokuniya去,本意是要买本Moleskin日记本给儿子;免不了去浏览令人垂涎,琳琅满目的书籍。结果就是两袋书,其中一本是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 的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It (Oneworld, 2015年出版)。作者是位78岁的美国作家,写小说也写非小说 (non-fiction),包括与他人合写了一本畅销书,叫做《柏拉图与鸭嘴兽一块上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

据作者说,本书是他25岁开始收录的一些哲理短句(他称之为Pithies)的反思。每章卷首都有一段某位哲学家的短句,作者就借题发挥,加以扩充,评论。这本书没有提供当怎样过一种有意义的生命的想法,而是探讨不同的哲学思想,让读者自行决定那种想法才是好的。作者所收录的短句其实代表了不同学派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主题,如自由意志 (Free Will),享乐主义(Hedonism),存在主义,萨特,休谟对生命意义的洞见,尼采的“超人”思想,悲观主义,理性主义,犬儒主义 (Cynicism),新无神论(New Atheism),不可知主义(Agnosticism), 朋友的好处,什么是爱,圣经《传道书》的智慧等。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作者文笔生动,写得妙趣横生;内容深入浅出,显出作者的饱学。字里行间时不时闪出智慧亮光。堪称一部把隐晦的哲学思想通俗化,又能与现代生活种种课题接轨的难得佳作。

书中有好几处让我有所领会,学习。让我把它们罗列一下。

在本书142页(我只能用页数,因为这本书没有目录,也没章题,章数),作者克莱恩引述了培根(Francis Bacon)的名言:“一点哲学引向无神主义,但是深邃哲学则带领人的心思到宗教”(原文作:A little philosophy inclineth man’s mind to atheism, but depth in philosophy bringeth men’s minds about to religion”)。作者自谦的说他可能没有资格评论,因为他无法探研哲学的深处,但是他还是能捉到这句名言的重点。他接着说:“亚里斯多德的名言:‘当你知道得越多,那你会发现你不知道的更多’,培根是从这个想法开展他的看法的。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那么少,真的是一种大开眼界的想法(a real eye opener)。但是这不能阻止我们想要知道的更多,或者至少保持一直探索的态度。对未知的追寻,肯定让我们心思倾向于寻求属灵事物(any wondering about the unknowable certainly inclineth a mind toward the spiritual)。

另外一章是谈到怀疑主义大师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的那一句:“对宇宙来说,人的生命不比一只牡蛎来得重要”(The life of a man is of no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e universe than the at of an oyster)(参本书第81页)。 休谟认为人只是宇宙这个巨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渺小得没什么意义。但是作者认为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牡蛎比喻。虽然我们的生命微小,但是可以有巨大的涟漪作用 (ripple effect)。他引用Frank Capra 的电影It is a Wonderful Life 来说明。主角George Bailey认为他对不起他的家人与社群而想在圣诞节前夕自杀,但是Bailey 的守护天使Clarence出现,让Bailey 看到如果没有他,整个社区将会不一样。

此外,克莱恩也引用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电影 《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中的一段对白,来带出这个信息:

“世界是一窝的强盗,黑夜经已降临;邪恶已经挣脱锁链,像疯狗般的横行世界。邪恶的毒素影响了我们每个人,无人幸免。因此让我们还能快乐的时候,继续快乐吧,让我们继续善良,慷慨,充满爱心,做个好人吧。我们无需感到羞耻,其实是必须,在我们微小的世界取乐吧。”(It is necessary and not at all shameful to take pleasure in the little world)(参页84-85)

17293170 - a photo of the full moon at night

从本书,我也学习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的喜乐,而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肉体感官好处。根据作者说这是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所强调的(参页58-60)。他引述罗素的说话:”The goods of the mind are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the goods of the body”。

书中有一章谈到友情的可贵,引述了美国哲学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名言:“老朋友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你能愚笨的与他们相处”(It is one of the blessings of old friends that you can afford to be stupid with them)(页64),读后让我心有戚戚矣。

在宗教观念上,作者自称是一个不可知论者(Agnostic),但他对宗教仍然是非常尊重,且持开放的态度(参页145)。 所传达的仍然是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讨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那一章(页30-34),作者引用伍迪·亚伦(Woody Allen )的电影Hannah and Her Sisters 的男主角密奇(Mickey)在片尾的一段独白,来说明其实我们能从生命中的小乐趣,重拾对生命的喜悦感。而就是这些小乐趣,让我们在看来充满绝望的境况继续向前。正如王尔德(Oscar Wilde)所说:“我们每个人都身处阴沟,但当中有些人却看着满天星星。”(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本书充满历代西方哲学家的睿智短句,加上学问渊博的作者之讲论,分析其时代意义,有些段落读来的确有暮鼓晨钟的感觉。

书中有个相当精彩的后记 (Epilogue),讲到读者对本书的回响。他说读者们最大的回响是有关他的狗Snooker的一些记载。因此在后记他谈论了一些狗与哲学家的有趣逸事。我转述之,以飨我的读者。

古代希腊(约公元前4世纪)的哲学家第歐根尼(Diogenes)曾说:“狗与哲学家作了很多很大的好事,但是他们得到最少的报酬。”英文是这么说的:“Dogs and philosophers do the greatest good and get the fewest rewards” 。[我想很多人会把“哲学家”这词,换成他现在正在做的职业或工作]

Diogenes是希腊众多哲学派系中称为“Cynic”的,他也被称为Diogenes the Cynic。 而“Cynic”这个词是来自希腊文,意思是说“像只狗“(dog-like)。因为Diogenes生活举止活脱脱就像只狗。他说狗很自然,不做作;要吃东西就吃东西,要撒尿撒尿。狗只活在当下,不用为过去或未来烦恼。Diogenes 常赞赏推崇这种生活方式。一生据说说是住在一个木桶(亦说是装死人的瓮),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只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他鄙视社会的虚伪,卫道之士。我们的仁兄也因此仿效狗狗,肆无忌惮的公开撒尿。中文把Cynic翻译为“犬儒”。嗯,还是第一次看到两者的联系。

不只是Diogenes从狗学到人生哲理,大哲学家柏拉图也说:“Your dog is a true philosopher” . 不相信,去翻阅《理想国》第二卷,当中苏格拉底与格劳孔(Glaucon) 有关“哲学王” (philosopher king) 当拥有的素质的对话。

(2018年3月8日,星期四)

 

宗教与文学 — 兼谈福音书写的方向

文:张文光

注: 以下是我在2017年8月11日,于文桥/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所主办的“ 文字营”中两堂讲座的讲义。其他两位讲员为本国资深基督教文字工作者黄子与晨砚。

第一讲:文学需要宗教,宗教需要文学吗?

44868092 - open blank notebook over wooden table. ready for mockup. retro filtered image

什么是文学?

俄国作家Konstantin Paustovsky曾说过,文学是从生活和生命中提炼出来的金粉所铸成的“金蔷薇”,然后将这些金蔷薇送给知音,献给最爱的人。

中国传统的文学定义

中国传统的文学评论者说“诗言志”。“言志”就是表现自我的心志情感 (心理方面的)。明末的文学讲真性情,其实就是言志(参刘再复,《什么是文学》,(香港:三联,2015)页26)。

韩愈则奠立了另外一个巨大的传统:“文以载道”。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是“载道”与“言志”这两种理念此起彼伏的过程。

根据刘再复的说法,文学除了可以言志,还可以认知世界,认知人性,认知人的生存条件。 它除了可以有“志”的心理内涵,还可以有自然的内涵,社会内涵,历史内涵和其他精神内涵。

文学可以有“道”的内涵。不可以成为道的注脚。可以有哲学,但是当把哲学化为盐,溶化水中,只可品味,不可直接“宣传”,把文学当作除恶扬善的工具,当作是道德教科书,那样文学就不是文学了。(刘再复,同上,页27)

林椿果熟来禽图文学必须有思想,也当有大思想,但不说教。“思想是融入文学中的血液和灵魂。”不要“本质化”,所谓“本质化”就是简单化。把文学简单化为伦理工具和道德教材。

当然曹丕提出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着眼点是国家功利。梁启超也曾经说:“没有新小说,就没有新国家,新国民,新社会”,把文学看成改造历史社会的大工具。但是刘再复认为文学应当是超越功利的。

最后刘再复定义文学为:“文学是自由心灵的审美存在形式”(页30)。当然,基督教的文学观可以不同,我将在第二堂谈谈。

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先来看一幅图画: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44978813 - majestic view on turquoise water and sunny beams in the plitvice lakes national park, croatia

在一篇叫做〈在迷宫中仰望星斗—政治人的人文素养〉的文章中(收录在《百年思索》一书中),龙应台讲了一个比喻:白杨树与的湖中倒影,哪个是真,哪个是虚? 湖岸上的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世界。

但是我们还有一个世界,倒影的世界。倒影中的白杨树也会因为下雨,水波的浮动,而呈现不同的形状。那个才是真实?两者必须互相映照,同时存在,没有一个是孤立的现实。文学就是让我们看到除了岸上的白杨树,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加真实存在,就是那湖水里面的白杨树的倒影。

我个人的体会

文学让我们去到一个不能去的地方;感受到平常感受不到的感觉,情感。

我最近看韩寒的《三重门》,这本书让我找回了那种少年情怀,情窦初开的感觉。唤回了那种约40年前的特殊情绪。也让我深感中国年轻人,读书的辛苦,做父母的那种患得患失的感情。作者将那一代的精神状况用文字清楚表达出来。那么一本放在书架占了那么小的空间的书籍,一打开,却能带我超越现有时空的限制,回到另外一个已经失去的国度与时代。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形上的,碰触的是人间未知的讯息。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宗教与哲学,艺术,文学在某些层面有所重叠的,比如说探问人心,追索痛苦。

但是肯定的是宗教是处理人生的问题,人生的深层不安等。

但是宗教有几个特性:(一)无论宗教是什么,它都必定包括神的,人的和宇宙的历史 (参考柯拉柯夫斯基著,《宗教》一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页xi)(二)罗马尼亚裔宗教历史学家伊利埃德 (Mircea Eliade)认为宗教是“对于一切神圣事物的感受。” (三 )Louis Dupre则认为 “宗教是人类心灵与实在界之间的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是辩证的,因为它兼具主动与被动双重辛格,但是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不停地否定既得的立场”(参其《人的宗教向度》,  傅佩荣翻译,页31)。

而根据《宗教词典》所说:宗教是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之相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也是由于神秘的超人间力量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之相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我个人认为宗教离不开对生命终极处境的关怀,尤其是生死的问题的看法;宗教对人有要求,要我们作出价值的判断,不像哲学家那样,他们也谈论探讨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如真理,如美善,但与宗教不同,哲学一般只是停留在纯粹思辨,而没有要求信者付出相对的行动。

所有的宗教都离不开“神”,但是“神” 这个“名词” ,就像张晓风所说,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容词”:他的属性如何,他对我如何?(《喜欢生命》,台北:九歌,2006,页17)(下堂将讲)

宗教与文学的最大公约数,至少包含了仁慈,对生命虚幻短暂的体悟等(《喜欢生命》,页377)。但是宗教文学还需要更深沉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明,英国著名诗人与剧作家(T.S. Eliot) 的《大教堂里的谋杀》(Murder in the Cathedral),描写了即将面对来自英国皇帝亨利二世所颁布的死刑命令的贝克主教(Cardinal Thomas Beckett),如何胜过试探的故事。贝克主教很容易的胜过三个试探,第一是逃命;第二是俯首称臣,服事亨利二世;第三是与他人联盟对抗亨利二世。这三个试探引诱他都胜过了。但是贝克主教仍然需要克服第四个终极试探:即成为殉道者。贝克主教差一点就栽倒在这个试探上,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偷偷地想成为一个殉道者,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但是艾略特却将这种想得到自我荣耀的心理描绘为自私,骄傲的表现。显然的,艾略特更深一层地探讨人性隐微之处,他已经来到宗教的层面了。他所说的就是圣奥古斯丁一再说的,人类最大的罪是骄傲(Pride),而不是杀人放火。

文学与宗教的比重问题 

好的文学一定有引人思考形而上的问题,探讨人性,探讨生死,探讨终极关怀的问题。文学不一定要弃绝宗教。而宗教经典里,比如说《圣经》,充满了文学的内涵。比如说《诗篇》,智慧文学等,都是美丽的诗章。但是文学与宗教还是有区别的。我认为是个比重的问题 。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第一, 宗教太多,就变成“经”(即宗教的经典如《法华经》,《心经》,《圣经》等) ;

第二, 文学多一点,就成了禅宗的公案,基督教的灵修文学(如《荒漠甘泉》);

第三,宗教主题的文学,文学因素更加强了;

第四,宗教因素最隐微,文学提到最高,即宗教性的文学。但是我必须加一点:这些文章可以提倡某种的人生观。我的《光之悦》一书第一辑中的文章的旨趣在此。

 

文学是病,宗教是药

现代文学满了对扭曲的人性的描写 ,似乎写的越变态越能得到文学评论家的青睐。比如说《钢琴教师》这本充满了让人看来非常不安的描写的书, 作者却以它以及其他书籍获得文学的桂冠,即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这名作者为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Elfriede Jelinek)。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说明他们为什么选择她的理由:

“for her musical flow of voices and counter-voices in novels and plays that with extraordinary linguistic zeal reveal the absurdity of society’s clichés and their subjugating power”

《钢琴教师》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Erika)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扭曲的痛苦历程。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甚至睡觉也必须与母亲在同一个床上。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埃里卡被禁止和外人随便交往,不能穿时装。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行。她的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

埃里卡是个钢琴教师,学生克雷默尔 (Klemmer)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富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阶:埃里卡的母亲固执而变态地要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而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

现代的文学与艺术,只着眼于发掘“真实”,夸张心灵的矛盾与冲突,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突破这样的“真实”,进入一个更好的境界。现代文学喜欢歌颂扭曲,支离破碎,不完美,另类;对人类的堕落状况,人的复杂心理,人所患上的“病”,描写巨细靡遗。但是没有提出解药。我借用赖声川说过的一个概念:文学家,艺术家是心灵的诊断者,看出了病,却没有治病的药。而宗教可能就是那个“药”(《喜欢生命》页5)。

然而,我想提醒我们这群写福音文章的人,不可急功近利,下药不可过猛,让人难咽下去,甚至吐出来。或者解决方案就如基督教作家张晓风说的,最好是提供“药膳”,让人较愿意吃下去,又能治病。

IMG_3982宣扬另外一种世界观

我们可以提出另外一种的世界观,提出这个世界有个爱我们的主宰,我们当以感恩,喜乐的心度日的这个观念。十九世纪的一个著名动物学家Ernst Haeckel,曾经说过,如果有人能很有权威地回答他一个有关人生的问题,那他的问题会是:“这个宇宙是否友善?”(is the universe friendly) (参Huston Smith, Why Religion Matters, Harper San Francisco, 2001, 页26)。 我们基督教的答案当然是“是”,因为神是爱,他爱我们。他没有把我们抛弃在一个冷漠无情的世界中。但是现在的人却认为这个社会是绝情的,生命是一种无意义的折磨。近年来,我的写作旨趣有点改变,不太愿意写理论思想的硬文章,而较偏向写一些抒情的散文。借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出另外一种的世界观:有一位神,他爱着我们,让我喜乐度日。这是我最近出版的《光之悦》第一辑的文章之旨趣。

文学是美丽的创作

我们不可忘记了,文学是一种自由心灵的创作,文学离不开想象力。文学必须注重文字的美,学习使用优质的文字。可能大家知道佛教的“偈诗”一向来不被当作是诗歌,不被接纳为文学。因为偈诗往往直接成为宗教宣传,文字通常偏于枯燥直率,与记述文字无异。因此,如果我们的福音文章要能较接近文学,那就需要将宗教思想,观念,教义转化为美丽的散文,故事,戏剧;蓄意加入文字的美感,想象成分。举个例子,约翰·密尔顿的《失乐园》毫无疑问是文学,因为措辞美丽,感动人心,故事性强,人物塑造鲜明;但是它也是宗教文学,因为有明显的宗教主题。

第二讲:十字架的救赎福音文章的书写方向

上一讲谈到宗教的特性。哪基督教有什么不同?

基督教不同的地方

我们谈“起源”(origin) ,谈创造主与创造物的关系,谈人类与父神的关系,以及因为这种关系而开启的可能性。

基督教独特的地方是讲一个作为“有情意的主体”(personal subject)的神与“有情意的主体”的人之间“有情意的相遇”(personal encounter)。具体来说有三方面:

第一,对比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终极追寻即“境界性的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基督教则是追寻人与上帝—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性的生命情操”(life of dialogue)。

第二,在修养功夫方面,对比起中国传统的人生修养哲学,那就是“向内反求” 并信仰人终极主体(比如儒家的良知,道家的道心,佛家的佛性)的“自给自足性”,基督教因为体验上帝作为一位“有情意的无限他者”而在一种“与他者相遇”,“他者介入”“他者在场”和“他者指点”的情态中修养,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第三,中国传统理解宗教的存在意义和功能,在于给予人“安身立命”(自我超越)的条件与文化价值,但是基督教的核心信仰,是人与上帝和好(关系的重建)(温伟耀,《生命的转化与超拔》(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页2)

Tian Shi Xin Jiang

谈基督教其实是这有点像谈历史,因为基督教是在历史中的宗教。我们有责任让人知道,基督教不是现在存有,孤立的;我们必须看到基督教这个现象和现象背后的一点一滴的线索。对于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基督教清楚提出答案。基督教有“创造主”这个不可除去的元素,基督教也奠基于耶稣在十字架所成就的救恩,这个历史事实。作为基督教作家,我们必须将这些信念,想法(或我们说的道理)告诉人们。

我们写福音稿,很直接是希望传扬基督,传扬福音。那不是就是“文以载道”吗? 不是犯了“文学工具论”的大忌吗?

的确基督教的福音书写不能没有基督教的因素,但是福音文章不一定就要那么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著名的台湾作家王文兴,是一位天主教徒,在《星雨楼随笔》中有许多对宗教的沉思。他说了一句话甚好:“宗教和文学两者,合并是好的,但是在合并之前,仍应该强调“文学”,否则去读宗教经典就可以了。” (《喜欢生命》,页374)。

我个人的看法是华人的基督教文学到目前似乎尚未建立起来。我们有的是解释《圣经》的解经书,一些的见证集子,一些的灵修心得,小品文章,一些讨论某些课题的议论文章。这些都甚好。但是离文学尚远矣。我在一篇文章里说到基督教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张晓风的文章很美,可称为美文的典范,可惜没有什么基督教的精神(参〈我读张晓风〉收录于《光之悦》页97-102)。

Photo by Lam Been Koon
Photo by Lam Been Koon

可能这是我们“笔兵”所面对的问题,至少是我本人多年面对的问题。那就是要怎样将基督教的精神与特质,融入我们的文章中。让我们看看俄国大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 1821- 1881)的做法。

杜思妥也夫斯基与福音以《罪与罚》为例

基督教神学工作者巴刻(J.I. Packer)称杜思妥也夫斯基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基督教最伟大的说故事者(the greatest storyteller)。他说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情节以及人物,刻画人性的升华,同时呈现了堕落了的人性的残忍,邪恶以及悲惨。这方面只有莎士比亚与希腊悲剧作家Aeschylus 可以比美。而他所描写神奇异的恩典,及伴随因救恩基督所受的痛苦的深度与宽度,只有但丁(Dante)与本仁约翰 (John Bunyan)可以出其项背 (参The Bruderhof 编的《杜思妥也夫斯基与福音》(The Gospel in Dostoyevsky), 页vii)。

杜思妥也夫斯基写了许多篇幅浩瀚的名著:如《卡拉马助夫兄弟们》(The Brothers Karamazov),《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白痴》(Idiot), 《少年》(The Adolescent)  等四五十万字的巨著。

1849年4月,称杜思妥也夫斯基和其他30几个参加当时一个叫做“彼得拉谢夫斯基派”(Petrashevsky circle)的组织的朋友,因参加“思想上的阴谋”罪名被捕。被囚禁8个月后,他和其中20个人被判处死刑。

在蒙了脸即将被枪毙的前一秒钟,忽然传来沙皇停止行刑的命令,改判在西伯利亚的监牢服苦役4年,接着流放西伯利亚军队里当了6年一名小兵。当时他28岁。服役于流放时期,杜思妥也夫斯基被迫搁笔十年。

在服役期间,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癫痫病开始发作,以后常受这个疾病之苦。

1855年开始写《死屋手记》(The House of the Dead),1859年才完成,1862年出书。

1864 年写了《地下手记》(Notes from Underground)。

1866年写了《罪与罚》。

1868-69年写了《白痴》。

1874-75年写了《少年》(The Adolescent or A Raw Youth)。

1879-80年写了其传世的巨著《卡拉马助夫兄弟们》(The Brothers Karamazov)。

《罪与罚》的内容简介

《罪与罚》讲的是一个名叫作拉斯科尔纳夫(Raskolnikov)的年轻法律学生,因经济拮据,而被迫停学。他接触了当时一个充满虚无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一切都以自我的利益为依归。他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e)为什么他谋杀当铺老板娘阿莉奥娜(Alyona),他认为这个年老的当铺老板娘,无用,狠毒,有病,就像一只可恶的寄生虫,一只蟑螂。

Happiness abstract

他谋杀这个老板娘的理由只是要证明他不是一只跳蚤,而是一个人!一个充满能力的人!通过杀掉这个社会的人渣,拉斯科尔纳夫要成为拿破仑。当拉斯科尔纳夫遇到女主角索尼亚(Sonya)时,他的生命渐渐得到更新,改变。杜氏没有描写拉斯科尔纳夫“重生”的事迹,只是描写他因为索尼亚的相劝,最后自首了。索尼亚听到他的杀人的招认后,激动地说道:“现在马上出去,去站在十字路口,跪下,首先亲吻你所亵渎的大地,然后向全人类鞠躬,向罗盘的四个角落鞠躬,大声告诉所有的人:“我杀了人!”这样神会再次把新生命赐给你…… 你必须接受受苦,以及通过受苦赎回自己的罪。这是你应该做到……”

《罪与罚》的中心思想

与杜思妥也夫斯基相当熟悉的哲学家Vladimir S. Solovyov (1853-1900)曾经说杜氏写《罪与罚》的目的是要刻画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强人”(strong man),他们假作刚强,不把人间的法律道德看在眼里,但是一旦犯了罪,内心且无法避免地,深受谴责煎熬。

这些“强人”认为法律不过是一些不合理性的外在约束,对他们没有作为。但是犯了谋杀罪的主人翁拉斯科尔纳夫,他无与伦比的自信,最后在比他大了不知道几万倍的神面前,消失殆尽。最终人必须面对神更高的正义审判(参David McDuff, Introduction, Crime and Punishment, Penguin Classics, 1991, 页 12)。

杜思妥也夫斯基在二十几岁时,参与“彼得拉谢夫斯基圈子”(Petrashevsky circle)的革命活动,原本是想唤醒俄国社会团结起来,面对不公义,而按着他们的理想重新塑造社会。但是最后他发现,人要改造的首先是自己。在牢狱的时期,他接触了许多社会低下层的人,但是这些人比知识分子好,他们有的东西是这些上层的知识分子所遗失的:那就是对神的信仰,以及清楚知道自己的罪(a faith in God and a consciousness of their sinfulness,David McDuff,页13)。

《罪与罚》的灵魂人物,也是女主角索尼亚(Sonya),有点像《圣经》中的末大拉的玛利亚 (Mary Magdalene)。索尼亚是一个来自破碎家庭的妓女,她为了照顾母亲,弟妹而被迫出卖肉体。但是她有着对神单纯的信心,以及善良的心灵。是她将男主角拉斯科尔纳夫从各我隔绝(isolation),自甘堕落与自我污秽(self defilement)的状况冲解救出来;并带他重新回到人群中。

杜思妥也夫斯基通过索尼亚的口,带出一个信息:重新回归人性的路,必须是通过十字架,必须通过受苦。现代人千方百计想驱除痛苦,但是杜氏认为受苦是拯救的路途。自由 (freedom)必须有痛苦(suffering) 。

当代著名基督教记者与作家Malcolm Muggeridge说杜思妥也夫斯基想给世人的信息(message)是:接纳受苦,并因此得拯救 (accept suffering and be redeemed by it)。索尼亚接受了人间是有痛苦的,这是无可避免的情况。但是毁坏与新创造是并存的。正如俄国哲学家别尔加耶夫(Berdyaev) 所说:“如果人间都是平等,公正的,人间就不需要上帝了。因为那时,人间就是神了。神存在,因为邪恶存在。”(David McDuff, p 25)

索尼亚丧失父母,丧失尊严,但是却没有丧失她的信心。索尼亚犯罪,是因为不公平的社会的压迫造成的,但是她的纯真没有失去。因为她的纯真,让拉斯科尔纳夫重新有想相信神,生命重新来过的意志(Will to believe and will to live)(David McDuff, p23) 。

new-life书中有有一章谈到拉斯科尔纳夫叫索尼亚读《圣经》有关拉撒路复活的篇章给他听,相信杜思妥也夫斯基是想借此表达一个思想:杀了人的拉斯科尔纳夫,内心深切渴望能“复活”,重新来过。

我们可以看到杜思妥也夫斯基没有大剌剌的谈基督教的教义,但是整本书充满了人必须回到上帝面前,神有大能的恩典,人只要悔改,就能获得救恩,罪得赦免;人的受苦与他灵魂的救赎等重要基督教教义。透过索尼亚读拉撒路复活的经文,杜氏也将基督是救主的信息宣扬出来。这是杜氏高明之处。

结语:努力写吧!

我们没有可能每个人都像杜思妥也夫斯基那么磅礴,深邃,细腻;但是我们了解,有个方向目标是好的。无论如何,我们是在写文章,宣扬福音。但绝不可以忘记了福音的本质:即十字架的救赎。虽然可能开始不知道怎样切入,但不要气馁,只要继续努力尝试朝这个方向进行即可。

而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多多阅读,以及多多书写。没有一套方法能让你成为优秀的作家,当然晨砚,黄子可以告诉你一些当注意的事项,如文法,文字与修辞,写作技巧等,但是要成为优秀的作家,最终是需要多多阅读与写作。

 

( 2017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