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万民称赞你!

“愿 神怜悯我们,赐福与我们,用脸光照我们, (细拉) 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万国得知你的救恩。 神啊,愿列邦称赞你!愿万民都称赞你!愿万国都快乐欢呼;因为你必按公正审判万民,引导世上的万国。 (细拉)  神啊,愿列邦称赞你!愿万民都称赞你!地已经出了土产; 神-就是我们的 神要赐福与我们。 神要赐福与我们;地的四极都要敬畏他! ” (《诗篇 》67篇1至7节,和合本)

Photo by Lam Been Koon

这篇短短7节的《诗篇》,重点是全人类(all humanity),即以色列人与非以色列人,都当认识,承认与赞美神的救恩。《诗篇》第67篇明显将神的救恩延伸到全人类,而不是限制于以色列人。虽然神原本的盟约(covenant)是跟以色列人订立的,但是在这里很清楚的,恩典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全人类。

在组织架构上,这篇《诗篇》可以分成三大段,每一段都以“神啊,愿列邦称赞你!愿万民都称赞你!”作为结束。第一段,即第1到第3节是关怀整个族群的祷告与祝福 (communal benediction),第二段, 即第4到5节,是一个祈祷,祈祷万族万民因为神的公正审判世人,引导他们而赞美神;而最后一段是对神的信心,相信神必定带了普世的恩典,福泽 (blessings)。

《诗篇》67篇使人想起一段非常经典的祝福词,即《民数记》第6章24到26节:“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 愿耶和华使他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 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 在《民数记》重点是放在以色列人身上,是以色列祭司对以色列民的祝福语(priestly benediction)。但在这里,神原向以色列人所赐的福泽恩典已经延伸至全人类 (参第2与第3节的用词“世界”,“万国”,“万民”与“列邦”)。

家庭幸福,人类自古的基本愿望。

第1节反映出古今中外人类同样的基本欲求(yearnings):祈求神明赐福与保护 (prayer for blessings)。第1节这么说:”愿 神怜悯我们,赐福与我们,用脸光照我们。”神的“脸”或“光”表示他的”荣耀”(glory,kabod)。而“用脸光照我们”又是什么意思?旧约教授Gerald H. Wilson 说在整卷《诗篇》中,说到神用他的脸光照我们时, 是暗指“神临在时那种令人感到神秘敬畏的荣耀” (the shining of God’s face alludes to the numinous splendor attached to this presence in all his ‘glory’ (kabod))。 他也说在整卷《诗篇》中,提到神的“脸” 或“光” 照我们时 (the shining of God’s face or light),是表示神即将拯救我们(参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Zondervan, 2002,页927)。

第2与第3节说明了神愿意全人类敬拜赞美他。第3节这么说:“神啊,愿列邦称赞你!愿万民都称赞你!”这是一个迭句(refrain),强调一个中心思想:即希望“万民”(ammim),即以色列与非以色列人(外邦人),都能参与颂赞感谢神。这种的颂赞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或知道神的“道路”与“救恩” (第2节)。当神呼召以色列人的始祖亚伯拉罕是已经清楚表达他的心意:“我必叫你(亚伯拉罕)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参《创世记》 12章2-3节)。

第4与5节多么让人感到欣慰, 首先神要带领我们,不只是通过《圣经》,或基督教群体,或其他信徒,其他人,他应许要亲自引导我们。这是多么让人感到受宠若惊的事。此外,神也要赐福我们。第5节重复的说:“神-就是我们的 神要赐福与我们。神要赐福与我们”。在人心惶惶,焦虑不安的世代,我们要的是这种的保证。在新约《圣经》里,我们看到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记载,每每天使或耶稣与人接触时候,都会先说:“不要怕”。

第6-7节是那么直接有力:“地已经出了土产;神-就是我们的 神要赐福与我们。神要赐福与我们;地的四极都要敬畏他!”。C. Hassell Bullock说《诗篇》第67篇让我们看到神有两种让世人认识知道,并信任他的做法:第一是借着他在历史中的奇妙作为,如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使以色列人回归耶路撒冷,让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第二是借着自然界五谷丰收的赐福。读者们可能注意到第6节也是一个迭句 (refrain),它重复指出神一定赐福与我们。在新冠病毒肆孽,人心惶惶,一片doom and gloom的大气候下,这种的宣告,无疑会令我们重拾信心,心灵得到安静平稳。

(2020年5月13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